•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旅居臺灣74載“老海州人”:家鄉的山水裏,有我牽絆的鄉愁

2023-04-04 09:5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4月4日訊 “在70余載滄桑歲月裏,我在大陸的對岸,無數次於夢中驚醒,腦中回轉的,是兒時記憶裏父母帶我遊過的塔影團圓、趟過的九澗爭流……”近日,連雲港市委臺辦主任龔建華收到一份來自寶島臺灣的來信。寄信人叫李平蔭,一位旅居臺灣74載的老海州人。通過市委臺辦,筆者第一時間聯繫到李平蔭。問及寄信緣由,他説,“我快90歲了,健康狀況不允許我和以前一樣長途跋涉回到家鄉,所以想多了解家鄉,以解思鄉之苦。”

  1935年,李平蔭出生於連雲港,少兒時光在海州開蒙讀書,進德修業。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家教理念下,父母的呵護陪伴下,他曾無憂無慮遊覽雲臺山海風光,這些都深深印刻在少年心中,成為他牽絆一生的鄉情。他在信裏回憶道:還記得那是1949年初春,春寒料峭,早晨起來,屋檐上挂滿長長的冰溜。年僅14歲的我,離開了故鄉海州,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臺灣。臨行前,舅舅從菜園裏刨了滿滿的一瓶土給我,至今仍保留在家中,成為我紓解鄉愁的最好寄託。

  此後,李平蔭從美國斯坦福大學畢業,回到臺灣教書,一教就是近50年,他輾轉臺北、澎湖多地,出任了34年校長。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隨著兩岸開放探親的熱潮,李平蔭帶著父母的心願,回到連雲港。時隔47年,家鄉巨大的變化令他感慨萬千,“天翻地覆間,好多場景已找不到原來模樣,連時常在腦海中浮現的家鄉美景也記不來具體位置,方知‘紙面文章’做得再好,終究不如躬身反哺故土,以慰棹移人遠之痛。”

  李平蔭所説的“紙面文章”,是指他擔任臺北海州同鄉會理事長期間,深度參與編纂了會刊《海州文獻》。“我們想通過這份刊物,既讓居住在臺北市的家鄉人能夠隨時了解家鄉的發展變化,也讓連雲港家鄉人民能夠及時知曉海州老鄉在臺灣的生活狀況,更為臺灣與港城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架起了一座親情之橋。”李平蔭感慨道。

  除了編纂《海州文獻》外,30多年來,在連雲港市委臺辦的牽線搭橋下,李平蔭還通過多渠道為兩岸交流合作和家鄉發展做了貢獻。“無論身處何地,連雲港在我心中重過千鈞。能為家鄉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我無比欣慰。”李平蔭感慨道。

  但現在,他已近鮐背之年,健康狀況不允許他和以前一樣長途跋涉回到家鄉。信中的思鄉之情隨著周正的繁體字跡汩汩而出:這段時間,我對海州古城、花果山、孔望山等舊景觀的新變化産生了各種遐想;對跨海大橋、東方大港等新景象有著無限憧憬。我多想變成一隻南歸燕,好好看看家鄉山山水水的新變化,依偎在她的懷抱。

  信的最後,他以一句“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來總結自己的思鄉之情。他表示,“如有家鄉新景之圖像,望能寄幾幅來,以解相思之苦。”(台灣網、連雲港市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