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農村社區發展交流會在成都新津舉辦
會議現場。(四川成都新津臺灣農民創業園供圖)
台灣網6月29日新津訊 6月25日至27日,“海峽兩岸農村社區發展交流會”在新津縣舉辦,來自蓉臺兩地的數十名農村社區、農業協會代表齊聚一堂,共商發展大計,共謀合作之道。農業部辦公廳副主任雷劉功、臺灣農村發展基金會常務董事胡興華、成都市農業委員會主任張俊國以及成都各區市縣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負責人等出席交流會。
雷劉功在致辭時表示,近年來,農業部開展了美麗休閒鄉村推介工作,各地涌現出了許多産業特色突出、文化特徵明顯、品牌知名度高、村容景致獨特、精神風貌良好的美麗休閒鄉村。特別是四川省全面實施扶貧解困、産業提升、舊村改造、環境整治和文化傳承“五大行動”,走出了一條“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路子,其中成都市運用統籌城鄉改革的思路和辦法,探索出了“小規模聚居、組團式佈局、微田園風光和生態化建設”的成功模式。臺灣農村建設起步較早,通過實施“農村再生”,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社區基礎設施條件,提升了農村文明和諧幸福指數,增強了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動能。2016年“兩岸合作推進成都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示範項目”在新津、蒲江、邛崍、大邑、崇州、都江堰等6個縣市開展以來,在臺灣專家們和相關縣市的共同努力下,示範村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雷劉功希望,兩岸在合作推進農村社區發展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農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以“農業”為基礎的發展定位,堅持以“綠色”為導向的發展方式,堅持以“文化”為靈魂的發展特色,為農業強起來、農民富起來、農村美起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胡興華在致辭時表示,當前兩岸在農村建設中都面臨著“小農、老農、貧農”問題,農村要發展,不僅要有資金和政策支援,還需要將現有的資産資源通過有效的途徑進行轉化,為農村的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吸引年輕人、城裏人到農村發展。“農村建設不能等也不能急,要多借鑒和學習其他地區的先進做法,通過兩岸農村社區發展的經驗分享和交流,可以有效加快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發展。”
張俊國在致辭時表示,各區(市)縣要認真學習借鑒臺灣農村建設的先進理念和做法,結合“四好村”創建工作做好對村民的持續培養,激發村民參與當地農村建設的內生動力,在一産業的精緻化、二産業的深度開發、三産業的文創融入和提檔升級上狠下功夫,推動三産融合發展;要注重對本地特色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利用,創造性地傳承開發。特別是6個示範村要再接再厲,將示範村打造成特點鮮明、富有吸引力的田園綜合體,為進一步整體提升成都市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水準起到引領、示範、輻射作用。
交流會上,12位兩岸農村社區、農業協會代表,圍繞特色産業發展、傳統文化挖掘及創意化包裝、一二三産業融合及社區營造、社區關懷等話題展開發言,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唐忠教授和臺灣創意美學有限公司執行長徐進發等專家進行了精彩點評。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和新津縣人民政府還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建立科研與教學實踐基地及農村觀察點,以推進新津縣的農村建設和農村改革。
在四川省農業廳、成都市農委相關人員陪同下,臺灣農村社區交流團、成都市各區市縣相關部門負責人和農村社區代表實地參觀了“兩岸合作推進成都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示範項目”的建設成果。(台灣網、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網聯合報道)
簽約儀式。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