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畝園是臺灣的老字號,作為執行副總的趙炳聖是半畝園在大陸“開疆辟土”的元老。12年過去了,半畝園在大陸越做越大,而趙炳聖的事業和家庭也都深深地跟這片土地聯繫在了一起——“半畝園”裏樂耕耘
趙炳聖近照
這家分店與其他半畝園分店風格一致,走的是傳統、古樸的路線。老式的四方桌和沒有靠背的方凳,柔和的燈光下,顯得十分安靜素雅。
上午10時左右,正是店裏比較閒暇的時段。一人一杯熱豆漿,我們開始了交談。
與老闆在美國相遇
半畝園1971年在臺北創立,主要經營北方傳統麵食。那時候的臺灣,雖然餐館不少,卻很難找到一家經營純正北方口味的餐館。所以,半畝園一開張就門庭若市,久別家鄉的遊子和老兵終於可以在這個小店裏聽家鄉音、吃家鄉菜,聊慰鄉情。半畝園因此一炮走紅,在臺灣至今擁有很好的口碑。
半畝園在臺灣正紅火的時候,趙炳聖與一般的臺灣青年人一樣,在讀大學、服兵役。他學的是航海,也做過兩年水手,去過37個國家。
“在海上漂流是我兒時的夢想,無奈還是美食的誘惑力比較大呀。不過,雖然我很喜歡吃,但那時還真沒想過會從事餐飲這個行業。”雖然半畝園是臺灣的“産品”,卻不曾想趙炳聖與半畝園的緣分卻始於大洋彼岸。
1984年,半畝園在美國洛杉磯開了分店。1986年,趙炳聖全家也移民到了美國。
一次,趙炳聖與張泰恪先生——半畝園的少東家在洛杉磯相遇了。當時,張泰恪正在謀劃將半畝園發展到大陸,他問趙炳聖想不想加入。“因為父親是山東人,而我在此之前,從來沒有到過大陸,所以當時非常想來開開眼界,而且,我當時的想法是,只是一次挑戰,試試又何妨呢?”讓趙炳聖始料未及的是,那次談話、那個決定,卻改變了他生命的軌跡。
“從此,我的事業、我的家庭都與大陸這塊土地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了。”
與妻子在北京相識
在加入半畝園之前,趙炳聖曾在加州開過一家美式自助餐廳,生意紅火,後來賣了個不錯的價錢。因為“第一桶金”是在餐飲上挖來的,所以趙炳聖對在大陸經營半畝園頗有信心。
事實上,半畝園在北京的第一家店就贏得了開門紅。1994年,雙榆樹店開業了。“芽菜海帶、麻辣黃瓜、辣味牛肉麵,還有炸醬面都相當受歡迎,特別是我們的餡餅,好多大爺大媽都説‘比家裏做的好看’。有了口碑,後來又陸續有媒體來採訪報道,半畝園一開始就挺紅火。那時候,像張藝謀、鞏俐這樣的大腕也都是我們的常客呢。”雖然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趙炳聖仍然記得創業初期的熱鬧。
在北京的日子,趙炳聖過得很充實。他很喜歡北京,喜歡北京的大氣、北京人的和氣,他説:“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了我。”那時候,趙炳聖常常去頤和園,尤其喜歡到首都劇場看北京人藝的話劇。
事業發展得順利,趙炳聖想在大陸扎紮實實地發展下去。這個時候,一次奇妙的相遇發生了。
在一次臺胞春節聯誼會上,趙炳聖結識了同桌的一位年輕女士。她是臺灣一家公司派駐大陸的工作人員,本只打算在大陸停留3個月。然而,這次相遇,卻讓她從此留在了大陸。
她,後來成了趙炳聖的妻子。如今,他們在北京買了房,還有了一個女兒,在北京念小學。
與家人在大陸團聚
“經營快餐這麼多年,想必您的廚藝也相當了得,太太應該很有口福吧?”
沒想到,記者這句話,竟讓趙炳聖的回答有些吞吞吐吐了。“實在是太忙了,最後一次做飯給太太吃,大概也是9年以前的事情了,當時做了番茄炒蛋、加州炒飯,還有燒茄子,太太讚不絕口。現在雖然自己不下廚了,對廚藝始終還是高標準嚴要求,只是辛苦了太太。”
在新的一年裏,趙炳聖有很多設想。“大陸餐飲市場的潛力巨大,不過越來越多的臺灣品牌進入,競爭也越發激烈了。況且,任何品牌都會面臨老化的問題,我們需要有新的突破。”
在半畝園的經營上,趙炳聖覺得“新意不能間斷”,始終要琢磨如何讓老字號生發出新活力。另外,半畝園還開發了像“全面俱到”和“鼎尚火鍋”這樣的新品牌,他還在考慮怎樣把臺灣的特色美食更多地介紹到大陸來。
還有一件事情,趙炳聖提起也十分興奮。今年,80多歲的老父親就要來北京定居了。“我父親每年都要回山東老家一趟,哥哥姐姐也常來大陸,如今,老父親要來北京跟我住在一起,一家人團聚,就更像個家了。”
他覺得“這兒就是家”。在大陸,他不僅親眼見證了蓬勃的發展,結識了不少新朋友,而且還經歷了生命中一次奇妙而珍貴的相遇。
這一切,都讓他快樂、滿足。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7-02-08 第03版)
[責任編輯: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