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華民族共同體構建對全球治理的啟示

2024-04-28 13:28: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字號

  作者:莊晨燕(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當今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隨著全球化以及資訊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同國家、文明之間的交往交融日益加深,很多挑戰超越國家、文明的邊界,需要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治理方能應對。不同國家、文明如何走出各自為政的窠臼,平等相待、協商合作、共同致力於世界的長治久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同樣伴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成為多極世界的重要一極。作為全世界唯一歷經數千年未中斷的悠久文明,中國能夠為全球治理可持續發展提供什麼樣的經驗?

  小康與大同之世:中國儒家傳統的“理想社會”

  儒家經典《禮記禮運篇》從天下為公和天下為私兩個視角闡述了大同與小康兩個“理想社會”。大同之世是天下為公的世界,大道流行,國界、家界、身界不復存在,人人皆公,個體、家庭、國家相互補充配合,共同推動實現世間的公平與和諧。小康之世是天下為私的世界,大道既隱,國界、家界、身界牢不可破,國與國爭鋒,人與人爭利,人人為己,紛爭不斷。兩者相較,大同之世才是至善至美的治世。

  事實上,小康與大同之世描述了社會治理的兩個面向,如同硬幣的兩面。社會由包括個體、家庭在內的不同部分組成,但社會並不僅僅是不同部分之和,而是超越部分之和之上的獨立存在。任何社會的治理,必然包含“私”與“公”兩個維度。明朝後期王陽明、黃宗羲等嘗試闡述“私”的重要性,而不是如此前學者一味強調“公”。善治意味著“公”與“私”的平衡,因私廢公不可取,反之亦然。具體而言,社會的良好運作,一方面需要維護每個部分的健康以及不同部分之間的和諧共存,另一方面則須保證不同部分對整體的認同和凝聚,兩者缺一不可。與此同時,“公”“私”之間是處於不斷調適之中的動態平衡,不同時期、不同文化必然對具體平衡的達成産生影響。

  簡言之,儒家闡述的小康與大同“理想”為我們思考共同體治理中整體與部分關係提供了思路,將其推廣至具體國家乃至全球社會層面同樣適用。

  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現實經驗

  小康與大同的有機融合在國家治理層面的典型經驗是1949年之後的新中國民族政策。作為世界上文化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在尊重少數民族權利、民族交往交融以及中華民族共同體締造等領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多民族統一國家治理的典範。

  中國經驗的精髓在於費孝通提出的“多元一體格局”。費孝通認為,民族是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共同體,在與他者接觸中産生對本民族的認同,是一個從自在到自覺的過程。在數千年文明演進過程中,中國幅員遼闊的土地上以漢族為核心,形成了包括漢族在內的數十個民族,不同民族相互交往、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逐漸凝聚成中華民族這個自在的民族實體。中華民族隨後在面對西方列強入侵、共同捍衛領土主權的過程中,從自在走向自覺,成為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多元一體格局”強調多元與一體的並行不悖:不同民族無論大小一律平等,彼此尊重;不同民族團結合作,共同認同和維護中華民族共同體。費孝通晚年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十六字箴言,進一步闡釋“多元一體格局”的內涵,即每個民族在認識自身基礎上形成文化自覺,尊重欣賞其他民族,不同民族交流互鑒,攜手維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治理的未來趨勢

  百年來國際格局的演進表明,以西方中心主義為代表的少數大國憑藉一時優勢剝削、壓迫其他國家,為一己私利罔顧他國乃至全球和平繁榮的做法只會給人類帶來無盡的災難。全球化深入發展客觀上加速了不同國家、社會、文化之間的交往交融,西方霸權主導的國際舊秩序越來越不合時宜,甚至成為新的緊張和衝突的根源。正在逐漸顯現的多極化格局呼喚全新的全球治理框架。中華民族共同體多元一體治理實踐表明,尊重每個國家、文明的平等地位,推動不同國家、文明協商合作,攜手創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未來世界長治久安的根本。更確切地説,全球治理的關鍵在於儒家意義上的小康和大同之間的平衡。

  費孝通十六字箴言為如何構建基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治理框架指明瞭路徑。“各美其美”是第一步。每個國家、文化都需要認識、反省自身,這是文化自覺的必經之路。理性、冷靜地審視自我,才能清晰地看到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只有這樣,才能在任何情境下保持理智,避免衝動和盲目。“各美其美”是“美人之美”的基礎,正是因為對自我有清楚的判斷,才能夠在面對他者時看到對方的優勢,懂得尊重和欣賞。欣賞他者有助於反觀自身,促使自身不斷完善。如此一來,不同國家、文化之間就形成了和諧共生、交流互鑒、共同進步的良好態勢,這就是費孝通所説的“美美與共”,即一種持久而穩定的“和而不同”。更進一步,不同國家、文化是人類社會的一部分,後者不只是前者的簡單疊加,兩者之間唇齒相依、息息相關。“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為不同國家、文化走向“天下大同”奠定了基礎,能夠理性認知自我,尊重欣賞他者,與他者交流學習,自然能夠在面對共同挑戰時,暫時擱置私利,與他者協商合作,捍衛關涉所有人的“天下大道”。

  中華民族共同體近一個世紀的多元一體治理實踐證明,費孝通十六字箴言闡述的小康與大同動態平衡並非遙不可及的烏托邦,中國經驗對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關鍵時刻的世界而言具有重要意義。構建基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治理框架,取決於兩大先決條件:首先,西方國家應當摒棄工業革命以來不斷強化的“自我中心”和“霸權主義”,從人類歷史演進的長時段視角重新認識、反思自身。應當意識到,非西方文明在歷史上都曾擁有輝煌燦爛的時代,為西方文明的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西方文明的崛起和繁榮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段,卻給非西方文明乃至人類社會帶來了沉重的代價。西方國家理智看待自身,重新思考自身與其他國家、文化的關係乃至對人類社會的責任是建立國際新秩序的起點。其次,對於廣大非西方國家而言,同樣面臨理性審視自身的挑戰,長時間遭受西方中心現代化理論荼毒的非西方國家需要重新認知自身悠久的文化傳統,傳統不是發展的阻礙而是助力,理智評估當下面對的優勢和不足,充滿自信地以平等成員身份參與國際社會事務,與其他成員相互取長補短、合作共贏。

  正在走向國際舞臺前臺的中國將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程中發揮引領和協調作用。作為唯一沒有殖民他國、卻曾經歷殖民的大國,加上數千年間與其他文明友好交流的過往,中國能夠為彌合西方和非西方國家分歧,推動不同國家、文明團結合作作出積極貢獻。中華文明數千年來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的包容發展傳統以及中國歷經數十年檢驗的多民族國家治理經驗能夠為探索全球治理新格局提供新思路、新方向。事實證明,充分尊重、保證不同文化平等權利與維護多元文化共同體的凝聚力和可持續之間完全可以共存,小康與大同之世完全可以共生。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