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建設好高標準農田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2024-04-19 08:34: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光明論壇】

  作者:李翠霞(黑龍江省八一農墾大學校長、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人勤春來早,奮進正當時。在黑龍江省虎林市虎林鎮的一處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施工隊伍正在修建鄉間道路,呈現一派繁忙景象。據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虎林市將建設高標準農田20萬畝,項目總投資超5億元。目前正搶抓春耕前的工期,確保建成後“田成方、路成網、旱能澆、澇能排”,讓昔日的“望天收”變成高産田,讓種糧農民多打糧,國家糧食安全有保障。

  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耕地保護和耕地品質提升,強調“農田就是農田”“農田必須是良田”。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産區利益補償機制,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和《政府工作報告》均對高標準農田建設作出明確部署。

  截至2022年年底,全國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0億畝,13個糧食主産省共建成高標準農田約佔全國建成面積的70%。這有力提振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也為實現全國糧食産量連續多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提供了堅實基礎。實踐表明,高標準農田建設,不僅能大幅提高耕地産出能力,還能顯著增強抗災減災能力,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改善農業綜合效益,高標準農田畝均節本增效500多元。不過,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戰。我國農地資源分佈零散,“一畝三分地”增加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難度,目前剩餘待建設的高標準農田,較大比例分佈在丘陵山區,多數為旱地,建設難度不小。此外,一些地方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還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建輕管等問題。

  讓高標準農田真正成為糧食安全壓艙石,還需下點硬功夫。首要的是尊重農民意願,算好高標準農田“三本賬”。第一本是增産賬,通過完善農田設施,水稻畝産可增加60公斤,玉米畝産可提升至750公斤,真正實現藏糧于地。第二本是增收賬,高標準農田建成後機械化率提升,農技應用更加廣泛,農業生産每人平均可增收600元。第三本是增效賬,過去每人每天最多插兩畝秧苗、收穫一畝玉米,如今一台插秧機一天能插60畝秧苗,一台收穫機一天能收穫上百畝玉米,大幅提升農業生産效率。讓廣大農民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才能更好激發農民參與支援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積極性。

  拓寬籌資渠道,確保“建一塊成一塊、成一塊護一塊”。據計算,建成一畝高標準農田需要投入1500到3000元不等,如果全部來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項目建設資金,財政壓力較大。引入社會力量,探索多途徑資金投入方式,鼓勵和支援社會資本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在減輕財政壓力的同時開闢了融資新渠道。“三分建、七分管”,高標準農田建好的同時還要用好、管好,這也是確保工程設施長期發揮效益的關鍵。按照“誰受益、誰管護,誰使用、誰管護”的原則,落實管護主體責任,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等直接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管護,探索通過新增耕地指標收益籌措後期管護資金新思路。

  提高投資標準,讓土地煥發新活力。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標準”,2020年和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分別提出“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從“加強”到“持續推進”再到“提高投入標準”,三年三大步,按照先易後難建設原則,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特別是2023年東北和京津冀等地區遭遇罕見自然災害,部分地區農田遭到嚴重破壞、設施損毀,也需要增加投入標準。這要求各級政府持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將高標準農田建設列入支農惠農優先實施項目,適當提高建設補助標準。

  春耕的紅火中孕育著秋收的喜悅。只有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為豐收沃土,紮好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長效“籬笆”,才能確保糧食在任何時候都能産得出、供得上、供得優。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