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2022-11-07 08:28: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作者:林萬龍(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指明瞭方向和目標。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也深刻體現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徵。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從全球來看,凡是實現了現代化、同時又有較大經濟體量和人口體量的國家,無一不是農業強國。這是由農業的基礎性地位所決定的。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建設農業強國對我國的發展與安全都有更為特殊重要的意義。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必須時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因此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建設顯著不同於其他國家,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極端重要。這既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底線目標,也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內容與考量農業強國建設成就的“一票否決”性指標。必須構建大食物觀下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堅決防止以建強農業為名,行耕地“非農化”“非糧化”之實的行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方能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必須同步促進農村農民的共同富裕。農業強國建設不僅意味著強農業,還意味著強農民、強鄉村。發展道路上,需要我們把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四化同步。發展模式上,要創新農業産業組織模式,強化利益聯結機制,大力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和城鄉融合,使廣大農民和廣袤鄉村在農業強國建設進程中實現包容性發展。同時,必須堅決防止農業生産效率提高了,而農民收入水準沒有同步提高的情況出現,以促進農民農村的共同富裕。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必須促進農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進步。農業強國建設,農業科技進步是關鍵。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逾61%,而荷蘭的農業科技創新貢獻率達97%,德國、美國均超過了90%。促進農業物質文明,必須將生命科學、工程科學、資訊科學等前沿科技充分運用於農業領域,加強新農科建設,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與此同時,農耕文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一定要充分關注並挖掘、利用好農業的多功能性,注重農業中所蘊含獨特優秀的傳統文化基因,保護好農業文化遺産,弘揚優秀農業文明,把農耕文明的優秀遺産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必須以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前提。農業強國建設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發展智慧農業。這需要我們把農藥、化肥施用強度降下來,強化土壤修復,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保護好土壤肥力,提高土壤可持續發展能力。要處理好生産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係,必須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求發展、先發展後治理的農業農村發展模式,將農業建設成綠色産業,鄉村建設成宜居之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還必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農業強國建設要求我們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既要立足自我、防止受制於人,又要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國際資源提高發展效率。應加大農業教育和農業科技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一方面吸收國外先進的農業教育理念和農業科技成果;另一方面加大農業走出去力度,尤其要把中國農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實用有效的農業科技推廣運用到廣大發展中國家,助力這些國家的農村減貧和農業發展,積極參與全球農業治理,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中國方案、作出中國貢獻。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