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的方向和重點

2022-09-21 13:27:00
來源:學習時報
字號

  作者:陳建奇

  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我國發展要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必須順應經濟全球化,依託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2021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推動制度型開放;以高水準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推動高品質發展。這是適應經濟全球化新趨勢、準確判斷國際形勢新變化、深刻把握國內改革發展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當前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必須明確方向和政策重點。

  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逆全球化”思潮持續發酵。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出現了增長分化的問題,疫情全球性擴散疊加烏克蘭戰爭,對國際經貿合作産生了新的影響,要素資源配置特別是勞動力跨境流動受到較大衝擊,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問題突出,世界開放合作面臨較大挑戰。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國應該同舟共濟、共克時艱,抱團取暖,等待春暖花開。然而,全球開放合作並沒有穩步推進,美國主導搞小圈子、新冷戰,人為限制晶片等高新技術産品出口,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升溫,“逆全球化”問題突出。“逆全球化”不僅影響各國之間的經貿關係,而且增大商品和要素流動的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穩定遭受影響衝擊,“逆全球化”滋生的影響波及世界各個角落。

  “逆全球化”有其深刻的根源。儘管“逆全球化”有多重因素,但不平衡是難以回避的深層次根源。全球化促進世界經濟較快發展,全球經濟蛋糕不斷做大,有助於提升全社會的福利水準。然而,世界各國從全球經濟增長獲得的收益卻存在差異,特別是伴隨著全球一體化程度上升,資本、技術、數據、管理等要素配置效率提升,那些擁有較強競爭力的國家通過全球化釋放比較優勢,實現了較快的經濟增長,但有些國家可能面臨著産業轉移引發的産業空心化等挑戰,那些認為在全球化過程中未能得到足夠利益的國家出現民粹主義及民族主義傾向,英國脫歐就是典型的案例,世界經貿合作從注重效率轉向更加關注公平,“逆全球化”難以回避不平衡的內在挑戰。

  推動合作共贏的新型全球化,成為我國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的戰略重點。面對“逆全球化”問題,我國堅持共商共建共用的全球治理觀,堅持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可以有效解決不平衡問題,緩解“逆全球化”的深層次矛盾。共商共建共用本質就是合作共贏,合作共贏反對以鄰為壑、損人利己,倡導各國一起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創新驅動,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堅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讓世界各國人民共用經濟全球化發展成果,著力解決公平公正問題,讓經濟全球化進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增強廣大民眾參與感和獲得感,保障大家都能從合作中獲得利益。以合作共贏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這是更加均衡、包容及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化。

  共建創新包容的開放型世界經濟。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既要堅持合作共贏的新型全球化戰略方向,營造相對穩定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又要採取有針對性的舉措,加快雙邊多邊以及區域次區域談判,維護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促進開放範圍擴大、領域拓寬、層次加深,推動開放方式創新、佈局優化、品質提升,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培育數字經濟新動力,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維護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産業是宏觀經濟的依託,在各國乃至世界經濟社會發展中,最關鍵的實體支撐和動力系統是結構完善、健康穩定的産業體系,如果缺乏完整的産業體系,産業鏈供應鏈不穩定,可能導致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動搖甚至陷入困境。疫情全球性擴散疊加烏克蘭戰爭,對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産生巨大衝擊,造成了世界生産生活斷鏈掉鏈的問題,警示世界各國必須重視産業鏈供應鏈穩定的深刻道理。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必須著力促進勞動力、資本、技術及數據等要素充分流動,緩解發展的要素瓶頸制約。推動建立更加公平的基於産業分工的利潤分享機制,支援企業擴大海外投資以收購兼併擁有先進技術的企業,緩解産業鏈供應鏈合作的問題。

  深化全球數字經濟的開放合作。數字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産業數字化及數字産業化構成當代經濟發展重要趨勢。然而,數字經濟尚處於不斷發展變革期,數字經濟存在較大的國別差異、區域差異,世界各國關於數字監管、數據本地化、網路安全等政策存在較大差異。積極參與推動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建設,已經成為我國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目前我國已經申請加入《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此外,我國依託G20等治理平臺,借助相關工作組積極參與全球數字治理。與此同時,我國通過自貿試驗區探索數字經濟治理經驗,推動數字經貿合作的規則創新,既強化企業積極參與數字競爭的規則意識,也通過數字治理創新解決跨境合作問題,為全球治理體系建設貢獻中國方案。

  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從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轉向制度型開放,推動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早期開放政策重點,本質上屬於邊境開放,即降低或者取消貿易和投資壁壘,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制度型開放主要是指從以往“邊境開放”向“境內開放”拓展、延伸和深化,建立形成與國際高標準經濟規則相接軌的基本制度框架和行政管理體系。當前我國正多措並舉推動制度型開放,全面推行國民待遇原則+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推進投資貿易管理制度、工商制度變革,建設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積極向以智慧財産權保護、政府採購、競爭中立等為特徵的“境內開放”拓展和延伸。

  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打造自貿區合作新平臺。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的一項戰略舉措,在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成為我國全方位擴大開放的“排頭兵”和“領頭雁”。中國通過自貿試驗區戰略積極打造國際貿易投資合作新平臺,目前自貿試驗區已形成“1+3+7+1+6+3”的基本格局,海南省正在打造自由貿易港。中國加快在國內建設自貿試驗區的同時,也加快同其他國家構建自貿區平臺,中國已經與26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19個自由貿易協定,當前重點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實施,持續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並且倡導推動高水準亞太自由貿易區的建立。

  打造國際展會新平臺。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和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一起成為四大展會平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創辦于1957年4月25日,已經成為中國歷史最長、層次最高、規模最大、商品種類最全、到會採購商最多且分佈國別地區最廣、成交效果最好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除此之外,近年來我國高水準對外開放著力推動建設三大展會新平臺。“京交會”在2019年更名為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正逐漸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外交、深化國際合作、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平臺。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大型國家級展會,成為全球共用的國際公共産品。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提出舉辦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該展會集聚全球消費領域資源,打造國際消費精品全球展示交易平臺。

  打造國際金融合作新平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高水準對外開放不能局限在商品貿易領域,更需要高效的開放金融平臺的支援。2013年以來我國推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及絲路基金建設,成為促進國際金融合作的新平臺。亞投行專注基礎設施投資,與世界銀行及亞洲開發銀行形成互補關係,已經成為重要的多邊金融合作平臺。人民幣國際化為創新國際金融合作平臺提供重要基礎。美元、歐元、英鎊及日元都較早實現了貨幣國際化,但人民幣近幾年才開始穩步推進國際化進程,當前人民幣已經進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人民幣支付、儲備等份額在不斷提升,人民幣國際化有助於促進國際貨幣體系更好反映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動,也有助於優化金融市場運作機制,促使國際金融體系更加穩定。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