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用評價體系改革推動人才成長

2022-07-20 08:40: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光明論壇】

  作者:董陽(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近日,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發佈消息稱,其期刊分區表將採用“期刊超越指數”作為分區指標,用以替代“三年平均影響因子”,旨在解決科技論文評價中的學科差異、文獻類型差異等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化對創新發展規律、科技管理規律、人才成長規律的認識,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礎,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中科院此番舉措,將為科技成果和創新人才評價體系的改革提供新的啟示,有利於構建更加符合我國創新發展規律、人才成長規律、科技管理規律的創新環境。

  從創新發展規律而言,採用“期刊超越指數”作為期刊分區指標有助於引導科研活動回歸“初心”。回顧科技發展的歷史,科技論文發表的“初心”在於展示創新成果,推動同行評議和學術交流。然而,隨著科學建制化進程的深入,科技評估、資源分配和榮譽激勵等都迫切需要一套更為客觀的成果評價標準,以影響因子為核心的評價體系由此應運而生。影響因子所體現的是期刊的學術影響力,也蘊含著期刊的偏好,不可避免會對研究人員的研究方向構成影響。不少人跟風追逐熱點、忽略冷門學科,只為獲得高影響因子的期刊青睞,從而在成果評價中佔據優勢。但是,真正的科學創新和突破往往要經得起時間考驗,難以通過短期的影響因子予以反映;而且學科之間往往差異巨大,不應簡單通過量化方式進行“一刀切”。因此,中國科學院的新版分區表發佈不啻一次有益的嘗試,將有助於豐富科技評價的“工具箱”,推動科技評價體系的優化,最大限度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從人才成長規律而言,採用“期刊超越指數”作為期刊分區指標有助於扭轉“以刊評文”“以分評人”的現狀。由於影響因子在科技人才評價領域的廣泛應用,導致其逐步從“測算方法”向“評價指標”演變,工具屬性不斷泛化,甚至在“刊物得分”和“成果品質”之間構建直接映射關係,從而形成“以刊評文”,進而“以分評人”的局面。刊物只是載體,論文才是內容,“刊物得分”和“成果品質”之間不必然能夠畫上等號,過分關注並依賴影響因子則會扭曲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動機。

  正如第四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數據顯示,在發表過學術論文的科技工作者中,93.7%的人認同發表論文的主要目的是“符合職稱晉陞要求”,而對於“發表獨創性研究成果”“滿足個人學術興趣”等動機的認同度則相對較低。“期刊超越指數”的提出,是一次“破立並舉”的探索,能夠讓影響因子回歸“計量工具”的本質,淡化“評價指標”的色彩,從而進一步推動形成以品質、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構建更加利於人才成長的科研生態。

  從科技管理規律而言,採用“期刊超越指數”作為期刊分區指標有助於提升科技共同體的話語權和主導權。作為一種測算方法和計量工具,影響因子並不反映具體單篇論文的水準,沒有好壞對錯之分,但是,以影響因子為核心的評價體系,本質是由期刊所主導的,意味著科學共同體對於自身評價功能的弱化,將評價規則的主導權和評價標準的制定權讓渡給了期刊出版商。

  科技界一直致力於破解這一困局,早在10年前,國際科技界就聯合相關科技期刊出版商發表《科研評價舊金山宣言》(DORA),併發出倡議“禁止使用基於期刊的定量指標如期刊影響因子作為評價單篇論文品質的評價指標,來衡量科學家個人的研究貢獻,以及在人員聘用、晉陞或資助決策中直接使用”。中國科協也積極動員相關專業學會、科研主體和期刊運營主體,研製併發布了“科技期刊世界影響力指數”(WJCI),為評價機制的多元化發展開展探索。由此可見,中科院此次關於期刊分區表的調整,無疑是一次對科技評價改革的有益實踐,意味著科研主體嘗試構建符合自身需求和特徵的評價體系,將有望為其他科研主體發揮示範作用。

  中科院此次探索或將有效克服對“影響因子”的片面依賴,推動採用更加全面的科技評價體系,並帶動科技界評價方式的整體性變革。這也將利於構建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引導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