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業數字化向全産業鏈延伸
作者:付偉(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推動數字經濟與農業産業化融合發展,對提升縣域農業産業鏈發展品質、推動鄉村産業振興,形成縣域工農互促、城鄉互補的格局頗有意義。以前我們講農業數字化,更多是在消費端,並沒有打通整個産業鏈,在縣域內形成數字化全産業鏈。不過在實踐中,這種局限正呈現出被逐漸破解的趨勢。例如,當前農業數字化正越來越多地從消費端的“餐桌”走向更上游的生産端“土地”,推動許多地區的特色農産品變成暢銷網貨。政府、平臺企業、新農人一起構成了加速這一進程的主體,成為鄉村産業振興的價值創造者和利益分享者。
事實上,要推動農貨變成網貨,並不只是簡單地將農産品直接搬到網上銷售。農産品要順利“上網”,往往需要實現農業産業鏈的重塑。具體來看,在農貨變成網貨這個過程中,平臺企業經常面臨著“量上不來,質也達不到”的困境。什麼意思呢?就是説農産品生産容易受到農業自然因素的影響,而出現産量和品質的波動。産量的區域不均衡,也導致難以形成穩定供貨渠道。我國許多特色農産品比如蔬菜、水果,其最為重要的經營主體是農戶。如何在農戶分散經營的基礎上,構建標準化、常態化的供應鏈體系,實現無公害、綠色、有機生産,提高農産品附加值,常常是農業産業化以及全鏈路數字化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這個意義上,從農貨到網貨的變化,意味著農業産業的數字化場景需要實現從“餐桌”上溯到“土地”的産業鏈重塑,也意味著需要實現從消費端到服務端再到生産端的産業鏈重塑。從一些大型數字平臺的實踐來看,要實現農産品從“土地”到“餐桌”,必須建立標準化和常態化的供應鏈。比如,某知名電商集團在全國12省落地數字農場,建設近百個産地倉、1200多個縣域共配中心,在鄉村以數字化手段打通農産品“産供銷”全鏈路。其中,數字農場是通過遙感、人工智慧等技術,將農田、環境、種植等資訊進行全面數字化,從而幫助農業企業實現標準化生産管理;産地倉可以幫助農産品加工分選、就地配送,可以直接裝箱啟程;電商渠道為分選分級的農産品進行價格分層,帶來更高水準的銷售利潤。
當然該模式還能進一步提升,可以在數字下鄉的基礎上,整合更多市場主體和參與者,形成更緊密的利益鏈條:建立農産品加工體系,通過對農産品的半加工、深加工,提升農産品附加值;加大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完善倉儲物流體系,擴大農産品銷售範圍,平衡農産品季節性波動;加強産業軟實力建設,提升農業品牌影響力,補齊電商人才、經營理念以及數字素養等方面的短板。
數字經濟與農業産業鏈的互相影響、互相促進,也會給縣域經濟和新業態發展帶來新機遇。上述案例中,平臺企業的“産供銷”全鏈路數字化,便是一次生動的實踐。在這個過程中,農業的多種功能不斷被開發出來,農産品的價值鏈不斷提升,縣域産業鏈不斷延伸,參與進來的市場主體也不斷增多。借助“數字下沉”的發展紅利,也會在一定條件下形成縣域就業創業的新機遇。很多返鄉創業的新農人,最常見的創業項目就是利用數字平臺企業銷售農産品。這類項目相對來説上手快,如果願意堅持、方法得當,也容易見效。
當然,要實現農業産業鏈的全面升級,不僅要發揮平臺企業的作用,還要探索建立産業鏈跟當地政府、跟農戶的利益連接機制,探索建立更合理的價值鏈分配機制,把價值留在縣域。平臺企業也需要思考如何更好下沉鄉村、紮根鄉土,通過類似特派員等途徑,建立了解鄉村社會、長期合作共贏的機制。各地政府也需要探索形成縣域農業産業鏈數字化的産業治理機制,探索形成支援縣域農業産業數字化的政策合力,加大對相關企業的招商力度,加大數字農業産業園、物流園等基礎平臺設施的建設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