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以更加智慧暢通的物流體系助推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2022-04-26 10:22: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我國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和構建新發展格局重要的基礎支撐和迫切的目標任務。如果市場處於分割和碎片化的狀態,資源要素就會缺乏廣泛的流動和競爭,只能局限在狹小的範圍內實現低水準配置。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需要構建更加智慧暢通的物流體系,打通阻礙生産、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的堵點,完善國內物流網路,壯大現代物流企業,建設現代流通體系,打通産業間、區域間、城鄉間的物流迴圈,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目前,我國流通體系還不夠完善順暢,還存在市場分割現象,“大市場、大流通”的市場體系尚未完全形成。同時,物流發展方式相對低端粗放,物流企業“小、散、弱”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組織化水準和資訊化程度較低,物流資源利用率不高,物流産業鏈亟須向深度拓展。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必須推進市場設施的高標準聯通,以升級流通網路、暢通資訊交互、豐富平臺功能為抓手,著力構建更為智慧暢通的物流體系。

  首先,完善物流基礎設施網路。不斷完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推進多層次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推動交通運輸設施跨區域一體化發展。通過構建和完善交通及物流基礎設施、通信及資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城市停車卸貨系統、物流內外連接系統等,實現物流體系的整體優化,提升現代物流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重點是補齊物流基礎設施中的短板,一是暢通城鄉之間的物流銜接。破除多式聯運“中梗阻”,降低物流聯運成本;鼓勵企業在城鄉和具備條件的村建立物流配送網點,加強公用型城市配送節點和社區配送設施建設,將末端配送設施納入社區統一管理,推進設施共用共用,加快構建城鄉雙向暢通的物流配送網路;加大對農村地區、西部落後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合理規劃交通路網和資訊網路;推動大型農産品批發市場建設,建設全國協調的農産品流通市場網路,暢通農産品上行和工業品下鄉雙向渠道,打通農村物流配送“最後一公里”。二是優化冷鏈設施佈局。結合國家冷鏈物流骨幹通道網路建設,依託農産品優勢産區、重要集散地和主銷區所在地的貨運樞紐、主要港口、鐵路物流基地、樞紐機場,統籌冷鏈物流基礎設施規劃佈局,完善干支銜接、區域分撥、倉儲配送等冷鏈運輸服務功能,提升冷鏈運輸支撐保障能力。支援有條件的縣級物流中心和鄉鎮運輸服務站拓展冷鏈物流服務功能,改善農産品産地“最初一公里”冷鏈物流設施條件。

  其次,提高物流智慧化水準。以現代資訊技術為支撐,以增強物流服務的柔韌性和敏捷性為目標,構建物流大數據平臺和供應鏈服務平臺,實現物流産業鏈全流程數字化轉型和産、供、運、銷各環節資訊互聯互通。支援物流園區和大型倉儲設施等應用物聯網技術,實現一站式、一體化運營,鼓勵貨運車輛加裝智慧設備,推進新興技術和智慧化設備應用,提高倉儲、運輸、分揀配送等物流環節的自動化、智慧化水準。推進區域物流大數據中心建設。加快推進物流行業數據採集、加工、存儲、分析、開發、應用等,運用大數據創新成果,科學指導物流行業智慧化發展。遴選部分物流園區和企業先行先試,重點建設智慧園區、智慧企業、智慧倉庫等,及時總結經驗,進行複製推廣。加大軟硬體等方面創新。硬體方面,支援研究機構和物流企業加大5G技術、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技術、物聯網技術、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整合應用和創新,圍繞裝卸搬運、倉儲配送、包裝分揀等環節研發新型物流技術裝備,助力物流操作數字化、無人化、智慧化。軟體方面,加強物流資訊管理系統的研發與推廣,搭建物流雲平臺,鼓勵物流企業“上雲”,提升物流供應鏈的系統化、網路化水準和敏捷性。

  再次,加快構建應急物流體系。在政府主導下構建應急物流體系,以確保突發事件前、中、後各個時期物流産業的快速恢復能力,保障救災物資、供需資訊、物流資源和專業人員的有效供應。地方政府相關部門與應急物流管理部門共同制定適應地方實際的應急物流規章制度法律法規及規章制度,明確各實施主體的責任與義務,對應急物流各環節實行規範化管理。建立由政府牽頭、多方主體共同參與的應急物流聯動長效響應機制,合力提供更好的應急物流服務。可以由國家和地方應急管理部門牽頭建立與物流協會、核心企業、社區委員會及軍隊的合作溝通機制,針對各主體不同的功能定位,分門別類進行有效管理。建立多方主體共同參與的應急物流資訊系統或平臺,提升應急事件物流資訊的互通共用水準。加快整合基於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深度學習等現代資訊技術,融合軍地資源,構建數據共用、數字可視的資訊網路平臺。以典型突發應急事件場景下的演練作為評估平臺運作效能的重要抓手,對基於應急物流資訊平臺所制定的運輸、倉儲、配送、回收等方案進行效能評估,持續優化應急物流資訊平臺模組功能和運作流程,提高應急物流輔助決策和資源調度能力。

  (作者:俞林、傅少川,分別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西部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