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必然之舉
原標題: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必然之舉
近日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明確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基礎規則、高標準聯通的市場設施、統一的商品與服務市場、公平監管體系,以及對不正當市場行為的干預,為建設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堅強支撐。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發展階段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利用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高品質發展的全面戰略部署,也是在當今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下辦好自己的事情、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具體行動,是下一階段中國乃至世界發展的巨大的制度紅利。
全國統一大市場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基礎支撐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一項基礎性的制度改革,但其迫切性更多體現在,它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
第一,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性佈局和先手棋。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進程發生逆轉,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也加劇了逆全球化的趨勢,發達國家內顧傾向上升,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發生局部斷裂,對我國經濟迴圈産生重大影響。過去我們針對西方市場實施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的環境條件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必鬚根據形勢的變化,提出引領發展的新戰略和新思路。這就要開始重視和利用我國日益強大的國內市場。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加強以及國內購買力的增長,中國市場不僅可以為自身經濟增長提供有力支撐,還可以為帶動世界經濟增長作出中國貢獻。因此,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助力我國擴大內需戰略,是為構建新發展格局而作出的全面部署和先手棋,是在新發展階段要著力推動完成的重大歷史任務,也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大舉措。
第二,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是為了暢通經濟迴圈。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是實現經濟迴圈,而且要以國內迴圈帶動促進國際迴圈。經濟活動需要産業鏈上各種商品和要素的無縫連結,再生産各環節實現正常迴圈。如果連結或迴圈過程中出現堵點、中斷點,微觀層面表現為企業的停産、限産甚至破産等,宏觀層面會出現增速下降、失業增加、風險積累、國際收支失衡等問題。面對當前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暢通經濟迴圈最主要的任務,是保證産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穩定性和有效性,消除關鍵技術、原材料等瓶頸制約,增強供給體系的韌性。顯然,全國統一大市場尤其是要素市場的建設,將在其中發揮極其重要的機制和載體功能,有利於促進國內供需有效對接。
第三,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是為了實現産業高水準自立自強。當前,一方面,我國生産要素的相對優勢出現變化,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逐漸走向瓶頸,利用技術創新消化高成本的重要性日益明顯。“十四五”規劃提出的重大舉措就包括科技創新和突破産業瓶頸。另一方面,近年來美國不斷加大對中國的科技封鎖力度,我們急需在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方面破解“卡脖子”難題。因此,高水準自立自強的科技創新成為我國能否更好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問題。只有立足於國內強大的統一大市場,切實暢通國內大迴圈,加快壯大自身高技術産業,才能在各種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國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對激勵企業技術創新、形成高水準自立自強的産業體系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誘發技術創新、降低技術創新成本和集聚創新人才與資源等方面,尤其是來自消費者日益提高的多樣化消費需求,可以激發企業形成持續性的技術創新。
第四,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是為了實行高水準對外開放。強大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是穩定經濟迴圈體系的基本盤,具有“向內集聚資源”和“向外集聚資源”的雙重作用。它不僅可以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吸引力,發展本國的創新經濟;也可以助推中國企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走出去”,增強在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進而塑造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當今世界,最稀缺的資源是市場。市場資源是我國的巨大優勢,必須充分利用和發揮這個優勢,不斷鞏固和增強這個優勢,形成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雄厚支撐”。為此,我們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實際,通過建立起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釋放我國強大的內需潛力,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發展過程。
如何切實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一是加快市場規模建設,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做大市場規模的關鍵,在於激勵人們創造更多的財富。只有生産率不斷增長,才能不斷提高人民收入水準、消費水準、福利水準,才能不斷地擴大市場總需求規模。同時,由於不同收入水準的人群具有不同的消費需求,收入分配的改善可以直接推動市場總需求規模的擴大。因此,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政策措施,要與推進共同富裕的目標聯繫起來,重點從生産領域而不是單獨從再分配領域入手。
二是加快市場結構建設,促進市場結構優化。我國商品市場與要素市場之間發育不均衡,要素市場發展相對滯後。這就要求大力推進按具體要素分類的市場化改革進程,促進各種要素有序流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的出臺,標誌著我國高標準統一大市場建設工作邁出了關鍵一步。在深化改革的實踐中,我們可以根據要素的特性,按照先易後難的原則,分類推進各市場門類的發育、改革和發展。如因關係到發展品質的提升並具有廣泛的社會認知,那些與創新經濟發展直接相關的數據市場、技術市場、人力資本市場等,可以放在改革的優先位置加速推進;對涉及政府管制的某些要素的市場化交易,如關於碳排放、排污權的交易等,也可加快推進。
三是加快市場功能建設,發揮政府與市場各自的調節作用。我國市場取向改革不足與市場取向改革過度的領域並存,由此造成一定的混亂。這就要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此促進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一方面,在當前市場取向改革不足的領域,如人才、技術、資本、土地等要素市場化方面,進一步增加政府簡政放權力度,放心、放手、放活市場競爭;另一方面,在過去市場取向改革出現過度化的領域,如基礎科研、教育、醫療、養老、基本住宅等方面奮力糾偏,讓政府“有形的手”更多、更好地發揮作用。
四是加快市場機制建設,促進公平競爭。我國在經濟轉軌中形成了“行政區經濟”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區域分割和非一體化,抑制了有效競爭。這就要求貫徹執行國家統一的競爭政策,並以競爭政策引領政策體系改革。當前,一是要針對一些地方政府競相出臺優惠政策招商引資進行惡性競爭,造成産能嚴重過剩等體制性頑疾,實行統一的市場監管,及時查處並糾正各類違法違規制定稅收等優惠政策行為,按照競爭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及時清理各類區域可能存在的歧視性政策。二是要在政策上取消按照所有制、企業規模、行業、地區等分類管理企業的做法,破除企業的等級制管理,統一按照“中國企業”的範疇進行管理。堅持競爭法的根本要求,即行為上堅持保護競爭而不是保護競爭者,在競爭面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條件均等。三是要逐步實現自然壟斷、公用事業競爭性環節的市場化,實施自由進入政策,放開這些環節的進入競爭。
五是加快市場環境建設,降低企業交易成本。我國企業市場運營仍面臨較高的交易成本。這就要求大力發展各種能夠提升生産效率、促進制度創新的現代生産性服務業。實踐證明,交易頻繁,活動複雜,其交易成本就會呈指數級上升。作為體現經濟運作交易成本的産業,現代生産性服務業對制度變化十分敏感、依賴性強,可以通過實現其專業化、規模化、智慧化發展,大力降低這種交易相對成本。無論是現代企業的産權體系和治理結構,還是現代市場體系的秩序和運作規則,或者是政府服務職能的法制化和現代化,都與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直接相關。同時,大力發展高鐵網、高速公路網、通信網路、跨境或國內交易網路等生産性服務業,可以極大提升資訊傳遞和物流效率,從而顯著降低企業的非制度性交易成本。
(作者為南京大學長江産業經濟研究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