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創新的科學內涵與根本要求
作者:韓振峰(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交通大學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把“堅持理論創新”作為黨百年奮鬥的一條重要歷史經驗,強調:“只要我們勇於結合新的實踐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善於用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就一定能夠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展現出更強大、更有説服力的真理力量。”正確理解和把握理論創新的科學內涵和根本要求,對於推進新時代理論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一
何為理論創新?理論創新指的是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新的理論分析和理論解答,對認識對象或實踐對象的本質、規律和發展變化的趨勢作出新的揭示和預見,對人類歷史經驗和現實經驗作出新的理性昇華。
一般來説,理論創新是對原有理論體系或思想觀念的新突破,是對原有理論和方法的新修正和新發展。理論創新總體而言具有三種方式:在總結新的實踐經驗基礎上提出前人完全沒有提出過的新思想、新觀點;把前人的觀點綜合起來並在原有基礎上提出新的具有創新價值的觀點;把前人觀點結合新的實踐賦予其新的內涵並用不同語言作出新的概括。
二
我們黨的百年奮鬥史,也是一部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創新發展史。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加深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十六大以後,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形成了科學發展觀。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深刻總結並充分運用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從新的實際出發,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都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在中國的新發展,是中國共産黨百年理論創新的重大理論成果。
三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強調,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強國的根本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必須隨著實踐發展而發展。百年來,“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開拓中完成中國其他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根本在於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及時回答時代之問、人民之問,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過程,就是黨領導人民在推進偉大實踐中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的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只有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本國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和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才能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新時代繼續推進理論創新,必須堅持以下幾項原則要求。
緊扣時代脈搏。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應時而生是馬克思主義的顯著特徵。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産物,它在不同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也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和理論經歷了一百多年艱辛發展的歷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要求我們的理論必須充分反映時代精神、回答時代課題、引領時代潮流,理論只有緊扣時代脈搏、體現時代要求、展示時代精華,才能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棵“理論之樹”永葆常青。
反映社會現實。理論是實踐的産物,實踐是理論的來源。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須去親口品一品、嘗一嘗。馬克思説:“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之樹常青的根源在於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之樹常青。反映現實、聚焦現實,是理論創新的根本,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之樹常青的內在奧秘。
順應人民要求。理論不僅來源於實踐,而且還要反映作為實踐主體的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呼聲和要求,因此,必須關注人民群眾的需求,解決人民群眾的困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基本觀點通俗化、具體化,使之更好地為人民大眾所理解、所接受。採用通俗的語言和喜聞樂見的形式,讓理論走出書齋,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廣大群眾所認同、所掌握,並不斷轉化為自己的行動。
堅持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它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內在要求,從19世紀中葉到21世紀的今天,馬克思主義經歷了170多年的發展歷程,正是隨著社會實踐的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自身也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理論,在指導實踐的過程中自身也不斷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人類實踐沒有止境,科學理論的發展也沒有止境。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必鬚根據社會發展實際,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與時俱進中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創新實踐中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洞察時代大勢,把握歷史主動,繼續進行艱辛探索,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創新基礎上不斷進行理論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