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凝聚奮鬥力量 繪就發展藍圖

2022-03-08 09:27: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字號

  3月5日,人民大會堂大禮堂氣氛熱烈莊嚴,主席臺正中的國徽與頂燈的五角星“花蕊”交相輝映。上午9點,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隆重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大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回顧去年工作,提出2022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部署重點工作。完整、準確、全面、科學地闡釋與落實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各項部署要求,是社科界發揮智囊團作用,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的應有之義。

  

  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過去一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這一年,我們隆重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週年,勝利召開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制定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新征程,親歷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

  政府工作報告曬出2021年成績單:國內生産總值達到114萬億元,增長8.1%;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壯大;經濟結構和區域佈局繼續優化;糧食産量1.37萬億斤,創歷史新高;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推出一批重大改革舉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人民生活水準穩步提高,疫情防控成果持續鞏固。

  在認真聽取政府工作報告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難掩激動之情:“這是一份實事求是、催人奮進的好報告,通篇體現了人民政府為人民的理念。”王巍向記者表示,新的一年,報告提出要堅持政府過緊日子,更好節用裕民。要扶持小微企業、減稅降費、強調教育公平、優化城鄉養老供給、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等,都是民眾最關心、需求最迫切的問題,反映了民眾的心願。報告在文化事業方面,也突出了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比如,提出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檔案等事業,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建設,擴大優質文化産品和服務供給,加強文物古籍保護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等,都體現了文化事業為人民的理念。

  “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洪向華表示,2021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整體向好,其中,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1%,城鎮新增就業1269萬人,新增減稅降費超過1萬億元,疫苗全程接種覆蓋率超過85%。可以看出,在黨的領導下,我國沉著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新冠肺炎疫情,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實現了“十四五”的良好開局。

  全國人大代表、遼寧大學副校長楊松認為,政府工作報告求真務實,2021年的宏觀政策延續了疫情以來行之有效的做法,不另起爐灶,不折騰,體現了共産黨人實事求是的精神。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疫情,政府迎難而上,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取得全球領先的經濟成就,展示了攻堅克難的精神;以偉大建黨精神和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引,持續壓低政府支出、提升百姓福利,想方設法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把人民的需求和期盼放在心裏,展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情懷;為全球抗疫提供新冠疫苗,彰顯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責任擔當;黨史學習教育成效顯著,宣示了黨中央依法從嚴治黨的堅強決心。

  

  釋放經濟穩中向好堅定信號

  2022年我國GDP增長5.5%左右,這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給出的經濟增速目標,釋放出中國經濟繼續保持穩中向好的堅定信號。

  “今年實現GDP5.5%左右的增長,是一個實事求是的目標。”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告訴記者,這一目標既符合我國長期以來潛在的增長趨勢,也考慮到了中國經濟現存的風險、挑戰和潛力、優勢,是從我國現有的人口數量、人力資本存量、技術進步空間與速度、資源環境約束等諸多方面出發,提出的有客觀基礎的目標。從國際上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2022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是4.4%,説明全球經濟正處於中高速增長軌道。儘管一些不確定因素會對全球經濟産生負面影響,比如疫情反覆和地緣政治局勢惡化,但總體來説,全球經濟復蘇態勢也為我國實現5.5%的中高速增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賀強表示,實現5.5%的增長需要付出艱苦努力。我國經濟正在逐步復蘇,目前經濟呈現宏觀好、微觀難的特徵,這説明現在的經濟是結構性復蘇。只有微觀層面的小微企業也復蘇了,我國經濟才能真正實現全面復蘇。因此,2022年政策的重點應該是大力扶持小微企業發展。

  綜合研判國內外形勢,面對越來越多的風險挑戰,如何才能“爬坡過坎”實現預期目標?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陳彥斌談到,雖然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增多,但決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深刻認識到各類風險是相互交織的,單兵突進地處置某一類風險很可能會觸發其他風險。要想有效應對各類風險挑戰,關鍵是牽住風險防範的“牛鼻子”。因此,有必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宏觀經濟穩定是應對一切風險挑戰的堅實基礎。二是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結構失衡是風險挑戰産生的重要根源。三是增強經濟長期增長動力,用高品質發展來解決風險和挑戰。概言之,宏觀調控需要強化穩定政策、結構政策、增長政策三類政策的協調統一,打好宏觀政策“組合拳”。

  

  築牢民生“保障網”

  大力抓好農業生産、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是2022年的重點工作之一。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完善和強化農業支援政策,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促進農業豐收、農民增收。各方面要共同努力,裝滿“米袋子”、充實“菜籃子”,把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民生兜底,政策支援,無疑是給廣大人民群眾吃下了定心丸。

  保障糧食安全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要求。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建議,在新形勢下確保糧食安全,首先,要抓住耕地和種子這兩個要害,搞好中低産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黑土地保護和鹽鹼地綜合利用等,加快推進種業振興,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其次,要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擴大大豆和油料生産,確保糧食産量在1.3萬億斤以上,無論是主産區還是主銷區和産銷平衡區,都要全面落實保障糧食安全的責任。再次,要加大農業政策支援力度,完善糧食主産區補償政策,多途徑破解糧食生産與農民增收的矛盾,使農民種糧有合理收益、地方抓糧有內在動力,充分調動農民種糧和地方抓糧的積極性。

  就業關乎千家萬戶,穩定就業才能築牢民生“保障網”。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依然十分重視就業問題,繼續將“六穩六保”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分析,在穩就業方面,政府工作報告依然強調強化就業優先政策,通過穩市場主體來穩就業,增強創業帶動就業。強調財稅、金融等宏觀政策都要圍繞就業優先實施,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援政策,減稅和退稅並舉,全年退稅減稅預計將達2.5萬億元,退稅資金全部直達企業。同時,明確提出大力拓寬就業渠道,尤其是餐飲、住宿、零售、旅遊、客運等,這些行業在疫情期間受到的影響大,所以要支援這些行業渡過難關,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

  

  把基礎研究“冷板凳”坐熱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加強長期穩定支援。這一提法引起學界的廣泛共鳴。

  “國家明確支援基礎研究,那麼我們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就不能辜負國家的大力支援和殷切期望,要沉潛于自己的研究領域和工作,以百倍的努力,用心鍛造和打磨,適時亮出光芒四射、威力無比的科研之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王燦龍表示,這是國家充分考慮基礎研究特點及其産出規律所做出的一項制度保障,有助於糾正目前某些研究領域、研究機構或研究人員急功近利、只注重實施“短平快”項目的偏頗。這對高校、科研院所等修訂和完善科研評價體系,建立新的適合基礎研究的評價機制,同樣具有指導意義。

  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將對學科的結構和格局調整帶來重大影響,將帶動關鍵技術的交叉融合、群體躍進,有利於發揮科技對國家發展和安全的戰略支撐作用。洪向華表示,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要想把基礎研究“冷板凳”坐熱,就要著重改革基礎研究的生態環境、評價標準、支援方式,打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環境;要配套體制機制保障,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援,鼓勵科研人員沉下心來搞研究;要做好人才的培養、選拔與引進,構建長期穩定支援優秀科學家的體系。只有做到系列工作的整體推進,才能更好推動基礎研究的深入發展。

  “基礎研究太重要了,長期以來,這是我們的短板,制約了我國的高科技發展。”賀強感嘆,這次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加強長期穩定支援,這是學界的一大幸事,可以為我國形成自主研究、自主創新的科研體系與科技創新提供政策保障,打下堅實基礎。

  改進重大科研科技項目立項和管理方式,加大對青年科研人員支援力度,讓各類人才潛心鑽研、盡展其能。王巍建議,政府主管部門、組織單位應使科研人員把主要精力放在科學研究上,真正為科研人員“減負”,使其可以專心致志地從事科學研究。在王巍看來,尊重學術規律是十分必要的,要給科研人員一個積累資料、消化資料、沉澱思考、動筆寫作、反覆推敲修改的創作週期,而不是年年要成果,催出“急就章”。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出現精品力作。

  虎步奔騰開勝景,踔厲奮發譜新篇。2022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重要節點。展望未來,我們要匯聚萬眾一心的力量,激發篤行不怠的幹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凝心聚力、奮楫爭先,努力完成新的目標任務,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