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

2021-10-12 10:27: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深刻認識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有助於在發展進程中揭示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規定”,更好理解中國式現代化新在何處,認清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與西方現代化道路的重大區別,對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傢具有重要意義。

  追求共同富裕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形成和拓展的歷史過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源於中國共産黨的偉大創造,是黨團結帶領人民探索開創的,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獨特的政治優勢。“中國共産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追求現代化的歷史過程中實現共同富裕,體現著中國共産黨人始終不變的初心使命。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在探索現代化道路過程中,向著共同富裕目標不斷邁進。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同志指出:“現在我們實行這麼一種制度,這麼一種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改革開放後,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一個公有制佔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我們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産黨人接續踐行初心使命,追求共同富裕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形成和拓展的歷史過程。

  追求共同富裕體現在中國式現代化不斷豐富發展的奮鬥目標中。在開闢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過程中,中國共産黨人持續探尋實現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在小康社會與現代化建設中不斷為實現共同富裕而奮鬥。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從中國所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體國情出發,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堅持在發展中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鬥,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這意味著我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邁出了堅實一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到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要求,提出到2035年“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準差距顯著縮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這些重要決策部署,指明瞭實現共同富裕的前進方向,描繪了實現共同富裕的宏偉藍圖。

  追求共同富裕明確了走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必然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創造。馬克思主義科學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為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具體而言,馬克思主義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勢,明確提出“無産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馬克思、恩格斯設想,在未來社會中,“生産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著力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就要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我們黨將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致力於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正因為如此,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得到廣大人民的真心擁護。

  追求共同富裕彰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傳承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和理想追求,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豐富的關於小康、和諧、大同社會的思想。《詩經》裏就有關於“小康”的記載;《禮記禮運》描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反映了關於大同社會的理想;孔子講過“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管仲所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説明瞭物質基礎與文明進步的關係;出自《左傳》的“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説明瞭勤勞奮鬥的重要性;孫中山提出“民生為社會進化的重心”,表達了改善民生的要求。然而,由於缺乏制度基礎和物質條件,這些思想理念只能停留在對美好社會的憧憬之中。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開闢,才能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紮實的生産力條件和社會發展基礎,使得共同富裕理想能夠在中華大地上一步步成為現實。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歷史邏輯、實踐邏輯、理論邏輯和文化邏輯,共同決定了共同富裕必然是其重要特徵。是否堅持共同富裕,成為區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與西方現代化道路的一個重要標誌。

  (作者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