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文化服務基層 匯聚愛心溫暖

2021-10-06 11:01: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農家書屋管理員宋慶蓮

  用書籍之光照亮鄉土

  本報記者 張 賀

  21個大書架整整齊齊擺放在白色屋墻下,上萬冊圖書依次站立在白色書架上,空氣中氤氳著書香……這裡是宋慶蓮的家,也是農家書屋。11年來,這裡接待了上萬名讀者、借出過上萬冊書籍,見證了許多熱愛閱讀的孩子長大成人、學業有成,也見證了宋慶蓮從愛書人到作家的不凡歷程。

  宋慶蓮1966年出生在湖南省湘西古丈縣的一個土家族山寨。在她小的時候,父親外出打工,母親在家操持家務、耕田種地。作為家中長女,宋慶蓮要負責照顧3個弟弟,直到10歲才有機會念小學。

  學習的機會來之不易,書本裏的知識令人著迷,為宋慶蓮打開了一個新世界的大門。遺憾的是,後來她沒有機會繼續升學,再後來,她嫁到了湘西北的農村。但是,她對閱讀的熱愛一天也沒有消失,她省吃儉用買書看書。丈夫也熱愛讀書,常用自行車馱著她去15公里遠的縣圖書館借書。

  但是在農村,像宋慶蓮夫婦這樣的人太少了。宋慶蓮看到,農民普遍缺少讀書的習慣,孩子們除了課本之外很少能接觸到其他圖書。

  2002年,隨著家中蓋起兩層小樓,宋慶蓮終於擁有了一間屬於自己的小書房,多年來她和丈夫積攢下來的幾百冊書有了安家之所。她鍾愛寫作,于2009年出版了第一部詩集,圓了自己的作家夢。

  但與此同時,鄉村孩子缺書可讀的境況時時糾纏著她的心。直到2009年,宋慶蓮偶然聽説國家將普及農家書屋。“我的心一下子就被打動了,農家書屋,農民身邊的圖書館,多好啊!”她立刻找到縣文化局,表達了想要擔任農家書屋管理員的想法。

  2010年,常德市臨澧縣佘市橋鎮文家店村農家書屋在宋慶蓮家中掛牌成立,縣裏配發的2000多冊書加上她自己的幾百冊藏書一起上架,她的家變成了圖書館。從那時起,附近的孩子們一有空就來借書看書,農家書屋成了孩子們的樂園。而宋慶蓮在忙完了田裏和家裏的活計後也會在書屋邊看書邊寫作。有時她指點孩子們寫作文,有時給孩子們講故事,有時給孩子們推薦新到的圖書,有時組織孩子們做遊戲……宋慶蓮發現,隨著閱讀圖書的增多,孩子乃至家長的很多觀念和習慣都在發生改變。

  有一次,一位父親帶著女兒來宋慶蓮家買蘑菇,正上初中的女孩看到如此豐富的圖書立刻一頭扎進去,不想走不説,還纏著父親辦借書卡,想借幾本書回家看。但這位父親説:“看什麼看?你連學校的書都沒看好,還要看課外書?”硬是沒答應。宋慶蓮連忙上前説,“看書不能只看課本,多看課外書對學習也有幫助。”但這位父親還是帶走了女兒。第二年春天,這位父親又來了,但這次不是來買蘑菇,而是給女兒來借書。他對宋慶蓮説,“我聽人講,凡是經常來農家書屋看書的孩子,學習成績都很好。”宋慶蓮笑了,“沒錯沒錯,確實如此。”

  當年第一批借書的孩子如今很多已經大學畢業。其中一個叫文淄博的孩子是書屋的常客,宋慶蓮經常給他輔導作文。如今,文淄博已碩士畢業。

  書屋名氣越來越響,讀者也越來越多。在政府的大力支援下,在出版社和作家朋友的捐贈下,宋慶蓮的農家書屋越辦越大,藏書已經超過1萬冊,就連周邊的學校、企業也慕名來借閱。宋慶蓮説:“一個書屋就是一方陣地,一個讀者就是一支隊伍。我堅信,書籍的光芒一定會照亮鄉土,照亮讀者的心靈。”

  87歲老人任月美志願服務16年

  臺門裏頭坐,服務為大家

  本報記者 鄭海鷗

  有趣的宣講、生動的故事、歡快的音樂、活潑的表演……每週四下午,浙江紹興越城區塔山街道青藤社區作揖坊27號臺門內便十分熱鬧。從八九歲的小學生,到98歲的老人,大家坐在小板凳上,聽黨史、學傳統、話趣事,共同度過一個個充實而有趣的下午。

  一旁,87歲的任月美笑容滿面,“這是我家臺門開展志願活動的第十六個年頭了。”

  臺門是紹興民居一種獨特的建築形式,這種封閉獨立的院落類似于北方的四合院。任月美家,就在作揖坊27號臺門內。

  任月美是個“熱心腸”,退休後,她發現老人們“一下子就閒了下來”,“很多都在家打瞌睡,很孤單,還逐漸與社會脫節了”。老人的晚年生活就應該這樣孤獨和無趣嗎?任月美並不認同。

  2005年,她利用自家空置的臺門,正式發起成立“臺門讀書會”。男女老少一圍、小板凳一坐,大家一起讀書讀報,了解國家大事,分享生活趣事,不識字的居民也能參與其中,其樂融融。

  為提高居民參與的積極性,任月美四處奔走,請來專業老師講述紹興名人故事、唱起越劇,還組織醫生測血糖、量血壓……幾年過去,“臺門讀書會”逐漸發展為社區知名的“朋友圈”。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鄰里之間相互了解的加深,誰家有困難、哪有難題,都會在臺門裏交流。“臺門讀書會”又成了鄰里相互交流、團結互助的平臺。

  “許多老人獨居在家又有病在身,子女在外工作,我就把電話留給他們,有什麼急事直接打給我。”任月美説,“臺門是我們共同的家,需要更多愛心與溫暖。”

  “16年間,有人得到幫助,得到愛與關懷,也有人加入到幫助別人的隊伍,在付出中得到認可與讚美……總之,大家都收穫了幸福。”青藤社區黨委書記王雅平説,新時代文明實踐在互解互諒、互幫互助中有了更多溫度。

  2018年,越城區挖掘並推廣“臺門讀書會”的經驗並統一為“臺門黨校”品牌。結合黨史學習教育的開展,又廣泛發起了“臺門匯”基層理論微宣講。

  近年來,任月美和街道的工作人員發現,居民最想了解的內容,是黨的最新理論、時事政策、傳統文化;居民們最喜歡的,是蓮花落、的篤板、詩朗誦等文藝形式。何不把兩者融合起來?

  “臺門匯”基層理論微宣講正是通過“理論+文藝”的方式,廣泛吸納民間文藝人才,通過蓮花落、青年“脫口秀”宣講、故事會宣講等,同步開設“臺門”雲講堂、直播間,讓理論通俗易懂。“理論還能這麼生動有趣,這場快板聽得有意思更有意義!”“經典紅色音樂聯唱觸動人心,很感動!”“有宣講還有互動,我們年輕人也喜歡聽”……黨員群眾交口稱讚。

  “現在,越來越多的黨員志願者、‘90後’志願者加入我們,有針對性地開展服務,人氣越來越高。”任月美笑著説,比如有老人接到詐騙電話,會先向志願者老師們請教;寒暑假的小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我們會組織相關活動……

  臺門裏遇到了哪些民生難題?居民有哪些“微心願”想實現?……如今,越城區已經將“臺門黨校”延伸到魯迅故里臺門、秋瑾故居臺門等在內的203個臺門,大家在這裡學習進步、嘮家常、談期待,政府則積極響應,為群眾辦實事,圍繞理論宣講、文化文藝、醫療健身、科學普及、法律援助、衛生環保、扶貧幫困等方面有針對性地開展服務。

  任月美的身體十分硬朗,她説,“志願服務,讓我們的生活更充實、更快樂,我會一直做下去。”

  刻滿歲月痕跡的老臺門裏,回蕩起老人爽朗的笑聲。

  農村電影放映員綦冬梅

  行走鄉間,放映萬千

  本報記者 劉 陽

  “今天晚上放電影,大家吃完飯到文化廣場來哦……”太陽還西斜在田埂,綦冬梅就拿著喇叭走在村裏吆喝著。

  綦冬梅是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經理。這一天,她要去的放映點是陳莊鎮中古店一村。

  正值夏末,過了晌午綦冬梅就匆匆準備好了自己的晚餐。下午3點半,她和兩位女同事準時從公司出發,前往放映現場。將近一個小時,中古店一村到了。塞滿放映器材的放映車把綦冬梅和放映器材放下,就駛向下一個放映村。這時候,離放映時間還有兩個多小時,綦冬梅趕忙請村裏的網格員下發晚上放電影的通知,再沿村張貼海報,碰到村民,便發放電影放映的宣傳單,拿著喇叭在村裏走街串巷……

  一切宣傳工作準備就緒,綦冬梅搬出幾十斤重的傢夥什兒。這裡邊什麼都有,大到放映機、喇叭、幕布、支架、方凳,小到蚊香、花露水、風油精、針子、錘子,一應俱全。綦冬梅熟練地把高大的支架架好,把幕布架起來。“現在有了支架方便多了,以前我們都是把磚頭係在繩子上,把繩子扔過墻那頭來支幕布。”綦冬梅説。

  綦冬梅從2008年開始從事農村電影放映工作,至今已經13年。多年來,放映隊女同志比較多,後來受一部電影的啟發,綦冬梅組織成立了利津縣女子放映隊。放映隊有20余人,平均年齡在40歲上下。如今,這支活躍在全縣512個行政村的女子放映隊,已經在整個山東省有了名氣。

  離放映時間越來越近了,綦冬梅和她的幾位女性夥伴穿上了旗袍。這是每次放映前的固定演出,第一個節目是旗袍走秀。這個節目結束,綦冬梅又換了一身行頭,站在廣場中央打起了快板。綦冬梅説,這些節目都是她和同事們自編自導自演的,為的就是吸引更多群眾來看電影。果真,演出開始不久,廣場上就聚集了30余人,其中老人和孩子居多,他們有的坐在放映隊帶來的方凳上,有的坐在自家的馬扎上,還有的索性站著,孩子們在人群中跑來跑去。

  晚上7點半左右,天黑下來,電影開始放映了,觀眾們沉浸在影片中,綦冬梅終於有了會兒休息的時間,她拿出已經涼透的晚飯吃起來。

  電影放了不多會兒,蚊子開始多起來,綦冬梅點上了蚊香,拿出了花露水和風油精,有村民需要,她就遞上前去。放映的兩個多小時裏,綦冬梅坐一會兒,站一會兒,她説是因為腰不好。“放映隊的女同志基本上腰都不太好,因為每年放映的時節都是4月底到10月中旬,這段時間濕氣大,大家每天晚上都在外面,難免腰腿受點兒罪。”每天出勤放電影,也讓她不敢生病。“請了病假村民還怎麼看電影呀?”

  放映結束了,村民們陸續回了家。綦冬梅開始收拾放映器材,夜黑風高,有幾位老人留下來陪著她,她説,這是讓她感到特別溫暖的時候。收完器材,老人們也都散去了,綦冬梅走到村口等放映車來接她。田埂裏的玉米長得過人高,野貓的叫聲此起彼伏,有時候一等車就是半個多小時,綦冬梅説,這些對於女同志來説,還是挺害怕的。

  近些年來,農民的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有人認為,農村已經不需要放電影了。但綦冬梅不這麼認為,她説,一方面,農村電影放映的影片都是有針對性的,科教片可以幫助農民增收致富、健康生活,故事片又大多是戲曲類、家長裏短類、戰爭類影片,特別適合留守老人和兒童觀看。另一方面,和城市的電影觀眾把到電影院看電影作為一種社交方式一樣,在農村看電影也是農民聯絡感情的平臺。

  為了把電影放映工作做得更好,她帶領放映隊開展了一系列綜合性服務工作,一是放電影,二是為村民配備流動書架,三是開展好映前演出,從而達到“1+1+1>3”的效果,把“等群眾看電影”轉變為“請群眾看電影”,讓農村電影放映真正提高農村群眾的文化生活水準。

  綦冬梅還倡導做好便民服務,在每次放映前免費為村民理髮,給村民的孩子輔導作業,農忙時節還幫著村民幹農活。她説,幹這些事兒,既是為了感激村民們對自己工作的支援,也是為了與村民拉近感情,讓大家更願意來看電影。“其實農村電影放映不困難,多用點心、多做點服務,人氣就能越來越旺。”綦冬梅説。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06日 05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