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青山常在 綠水長流

2021-06-10 09:33: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青山常在 綠水長流(美麗中國)

  核心閱讀

  水土流失是生態環境突出問題之一,水土流失狀況是反映生態環境狀況的綜合性指標。近期,水利部組織完成的2020年度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結果顯示,去年全國水土流失面積較上世紀80年代減少近百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成效的取得,是精準施策、強化監管等諸多努力的結果。

  在福建長汀,曾經山光、水濁、田瘦的“火焰山”,如今已變得林木蔥郁,長汀水土流失面積從1985年的146.2萬畝減少到2020年的31.52萬畝;在河南淅川,為了守好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當地大力植樹造林,治理荒坡,護送一渠清水徐徐北上……

  從南到北,得益於水土流失治理的持續推進,越來越多的荒山披綠。水土流失是生態環境突出問題之一,威脅生態安全、糧食安全、防洪安全等。多年來,水利部門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綜合治理、因地制宜,我國水土流失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近期,水利部組織完成了2020年度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工作。監測結果顯示,2020年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為269.27萬平方公里,較2019年減少1.81萬平方公里,減幅0.67%。與上世紀80年代監測的我國水土流失面積最高值相比,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97.76萬平方公里。

  因地制宜,東、中、西部水土流失面積均有所減少

  “黨的十八大以來,水利部等相關部門和各地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6萬平方公里,年均治理面積達5.8萬平方公里,取得了水土流失面積持續下降、強度由高到低的歷史性成就。”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長蒲朝勇介紹。

  從區域分佈看,我國水土流失呈現“西多東少”格局,與此同時,東、中、西部水土流失面積均有所減少。2020年,西部地區水土流失面積為225.92萬平方公里,較2019年減少1.15萬平方公里;中部地區水土流失面積為29.24萬平方公里,較2019年減少0.38萬平方公里;東部地區水土流失面積為14.11萬平方公里,較2019年減少0.28萬平方公里。

  從強度看,輕度、中度、強烈及以上等級水土流失侵蝕面積分別為170.51萬、46.30萬、52.46萬平方公里,高強度水土流失面積佔水土流失總面積的比重進一步下降。

  水土流失治理成效的取得,關鍵在於堅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我國地域遼闊,氣候、地形、水文等差異顯著,水土流失成因和類型各不相同。保持水土,要立足實際情況,採取更加精準的舉措對症下藥。”蒲朝勇説。

  在長江經濟帶,山地多,水系複雜,加之耕地面積廣、城鎮分佈密集,使得長江經濟帶水土流失面積總量大,且集中分佈在長江上中游地區。多年以來,水利部門聚力攻關,對西南石漠化地區、三峽庫區、洞庭湖和鄱陽湖等重點區域開展治理,加大長江上中游地區坡耕地綜合整治力度。長江經濟帶2020年度水土流失面積為38.9萬平方公里,較2019年減少0.62萬平方公里,減幅為1.56%,生態環境品質進一步提升。

  依據水土流失成因,因地制宜採用工程、植物、耕作措施相結合,各大流域水土流失狀況均呈好轉趨勢。2020年,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松遼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相比2019年減幅均在0.6%—1.34%之間。東北黑土區、西南石漠化地區、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等以水力侵蝕為主的重點監測區域水土流失面積相比2019年減幅均在1.21%—1.38%之間。

  強化監管,1991年以來全國58萬個生産建設項目依法落實水土保持措施

  生産建設等人為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多年來,一項項政策法規陸續出臺,織密監管網路,有效約束了不合理行為。

  今年是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施行10週年。10年來,水土保持監督管理不斷加強,法規體系不斷健全,為各地開展防治工作保駕護航。

  “多年來,各地相繼頒布了水土保持法實施辦法或條例,形成了系統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走上了全面依法防治軌道。”蒲朝勇介紹。

  近日,安徽長豐縣對全縣560個生産建設項目是否編制報批水土保持方案,逐一調查復核,並下達了整改通知書。截至今年5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排查出750個水土保持違法違規生産建設項目,經過集中整治,項目整改完成率達到59%。

  “開辦生産建設項目,不可避免會影響地表。如果不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極易造成人為水土流失。”蒲朝勇介紹。自1991年水土保持法頒布實施以來,全國58萬個生産建設項目依法編制水土保持方案,落實水土保持措施,減少人為新增水土流失面積24萬平方公里。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有關負責人介紹,為了更好地發現水土流失違法違規行為,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技術手段的應用,大幅提高了監管效能,實現了人為水土流失遙感監管全覆蓋,有效防治了因生産建設造成的水土流失。

  興業富民,已有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保持土壤16億噸

  “水潤林、林固土、土保田、田養人,生態各要素環環相扣。水土流失治理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恢復自然系統良性迴圈,實現保護與發展的有機統一。”蒲朝勇介紹。

  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各地探索出小流域綜合治理、坡耕地整治、侵蝕溝治理等舉措。比如,小流域綜合治理是黃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舉措。以小流域為單元,建淤地壩攔水土,種防護林、經濟林固水土,將水土流失治理與農業生産結合起來。

  經過多年治理,黃河流域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流失面積,已經由有監測以來最嚴重時的45萬平方公里減少到2020年的23.42萬平方公里,減少了約一半,林草植被覆蓋率提高了40多個百分點。

  據介紹,水土流失治理堅持以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為落腳點。2020年,水利部以長江、黃河上中游、東北黑土區、西南石漠化地區為重點,系統施策、多措並舉。據測算,已有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保持土壤16億噸,治理區生産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接下來,水土流失治理將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一方面,通過水土流失治理改善耕地品質,助力綠色農業、高效農業等發展;另一方面,治山、治水、植綠等綜合施策可有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助力美麗鄉村建設。”蒲朝勇説。

  本報記者 王 浩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