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精準施策“補短板”

2020-06-23 11:53: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黃晨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的2020年階段性戰略目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雜誌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文章為各級黨委和政府正確認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準確把握存在的短板和問題,在下半年能夠精準施策、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面勝利指明瞭方向。

  補短板需要把握好全面小康的目標和標準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小康”這個概念,出自《禮記禮運》,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依據綜合發展指標、人民生活水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主要指標判斷,“我國已經基本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成效比當初預期的還要好”。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把握好目標、標準等認識問題。我國是人口大國,幅員遼闊,發展市場經濟,城鄉、區域、人群之間存在收入差距是正常現象,要承認和尊重發展不平衡的客觀實際情況。從整體國家目標看,實現到2020年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從個體目標看,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收入未必都翻一番,要認識到“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義”,我們要繼續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繼續完善社會主義的分配製度方面,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承認物質利益原則和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同時允許和鼓勵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等其他生産要素參與分配,這有利於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有利於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階段性戰略目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中有的是絕對指標,比如脫貧,要在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是硬任務。有的是相對指標,比如環境改善方面,要求劣V類水體比例低於5%,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要完成這些相對指標,而且要持續完善。

  補短板需要認識市場機制的局限性

  我國能夠基本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得益於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創造了良好的物質基礎條件,還沒有實現的目標就是“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從人群看,主要是老弱病殘貧困人口”“從區域看,主要是深度貧困地區”“從領域看,主要是生態環境、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方面短板明顯”。

  貧困問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短板。在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農業發展,農民致富,農村面貌煥然一新,但是,農村貧困問題仍然存在,突出表現為:一是醫療保障體系存在短板,看不上病和看不起病,與農村醫療保障體系不完善、缺乏對弱勢群體的醫療救助機制有關;二是義務教育存在短板,貧困家庭孩子輟學問題,主要與家庭貧困和農村教育保障不足有關;三是住房保障體系存在短板,部分貧困人口仍住危房,與公共保障性住房供給不足有關;四是少數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條件缺乏基本保障,與城鄉和區域發展的體制機制有關,這需要在深化改革中解決。

  市場機制能夠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於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經濟發展指標至關重要,但是市場機制有局限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領域中,經濟發展的成績顯著,生態環境、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方面短板明顯。黨的十八大以來,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全國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方面,打破貧困與環境惡劣、公共服務弱、基礎設施差的迴圈累積效應,對於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標任務意義重大。

  補短板需要政府精準施策、強化機制建設

  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是補短板的首要任務,脫貧攻堅需要政府引導全社會協同發力。脫貧攻堅和精準扶貧工作是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開展的一項重大的社會工程,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貧困地區市場主體發育不完全、市場體系建設滯後,存在著交易費用高和市場分割等特點,使得市場主體在經濟開發領域缺少必要的公正和效率。需要政府採取積極有效的干預政策,改善投資環境,推動産業扶貧,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發展産業,實現就業,逐步獲得産業競爭力。要改革和完善我國的收入分配製度,完善轉移支付機制,更好地實現我國收入分配的合理、有序、效率和公平等目標。

  解決好重點地區環境污染問題、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是補短板的重要任務。保護生態環境,加大對義務教育、基本醫療等公共服務方面的投入,加強農村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危房改造,健全社保兜底機制,都需要政府發揮更大作用。因此,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認真履行主體責任,各級領導幹部要咬定目標、真抓實幹。

  要支援和引導各類社會組織發揮作用,大力培育各類公益性組織和非盈利組織。完善政府引導社會組織發揮作用的政策和機制,讓社會組織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引導社會資源向貧困地區和弱勢群體流動,彌補市場對公共物品和服務的供給不足,全面發揮社會參與的積極作用。

  要進一步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的重要保障機制,要著眼于縮小地區發展差距,特別是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差距,把促進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重點內容,在重大項目佈局和資金安排上向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傾斜、向欠發達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傾斜。完善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管理體制、生態和資源補償機制、對口援助制度等長效機制建設。要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優化經濟佈局、強化主體功能、推進區域間合作互動,更大範圍內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持續做好東西協作扶貧和對口支援工作”,這是社會主義大家庭的制度優勢和區域協調發展機制,能夠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重要保障作用。

  (作者係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交通大學教育基金會基金工作部部長)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