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人民要論:在講好中國故事中提升話語權

2020-04-02 10:18: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傅 瑩

  核心閱讀

  在新形勢下,我們需要更加敏銳、更加充分地把握時代變化賦予的機會和條件,主動發出自己的聲音。這既有助於增強我們自身話語的主動權和影響力,也有助於推動國際輿論更為真實、均衡地反映世界發展趨向。

  一個不斷改革創新、持續擴大開放的中國,一個矢志讓全體中國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中國,不愁沒有好的國際口碑。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們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世界上許多國家和眾多有識之士對中國發展成就真誠讚嘆。不過,也有一些人對中國發展不甚了解,有的還存在誤解甚至偏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擁抱世界、學習世界、融入世界、貢獻世界,希望與世界各國合作共贏,在與世界的聯繫互動中發展。在此過程中,我們需要準確表達中國主張、發出中國聲音,讓更多人傾聽、理解中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對外傳播工作,在一系列重要講話中多次提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我們要把握中國故事的深刻內涵,掌握講好中國故事的有效方法,積極爭取國際話語權,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國發展的認同,向世界展現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國際形象要靠自己來塑造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我國對外傳播工作有聲有色,取得長足進步。我們在許多場合提出中國的政策主張和重要倡議,彰顯對經濟全球化、多邊主義的支援,向世界有力傳遞中國聲音。中國不少專家學者、媒體更加積極主動走上國際舞臺,發出中國聲音,回應外界關切。我國的對外傳播方式更加多樣,不僅有面向全世界的傳播,也有“一國一策”的精準傳播,傳播手段加快從單一傳統媒體轉向多種媒體融合。

  我們在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同時,積極宣示自己的立場和主張,不僅政府在外交場合態度鮮明、立場堅定,企業界和學術界也走上前臺發揮重要作用,用自身實踐助力大國外交,澄清了不少外界模糊認識。這些在實踐中取得的成效、積累的經驗,讓我們有信心通過自身更大努力,通過主動發聲,讓外界更好了解中國,塑造中國在國際上的良好形象。

  提升對外傳播能力是一項長期任務、系統工程。外界對中國的認知與判斷會隨著中國自身話語和行為方式的變化而變化。我們要及時總結經驗,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和時代發展特點,不斷加強話語能力建設,探索更加符合國情、體現世情的方法,使我國對外傳播更具針對性、時效性,增強感召力、穿透力,加快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積極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增強文化傳播親和力,讓當代中國形象在世界上更加靚麗。比如,當前我們要主動回應國際社會關切,就要運用多種形式在國際輿論場及時發聲,講好中國抗擊疫情的故事,講清楚我國疫情防控的積極作為和進展成效,彰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把握時代變革賦予的機會

  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話語權決定主動權。在國際傳播理論中,話語一詞體現的是一種思維符號和交際工具,人們借助話語在傳播者和傾聽者之間進行有意義的交流,傳遞特定價值觀念。一國的國際話語權不僅指其在世界上説話的權利,更指其話語的有效性和影響力。

  從理論上看,話語包含的要素比較複雜。一是話語的內容和品質。話語要有影響力,需要以高品質的內容作為支撐。二是國際議題設置能力和傳播能力。在現實國際關係中,國際議題設置能力和話語傳播能力強的國家,往往更能塑造和引導輿論,掌握話語主動權。三是話語包含的事實和實踐。成功的話語需要以豐富的事實和實踐為依託,空泛的概念和宣示不足以打動人,也難以提升話語權。四是對話語的認同和反饋。只有贏得受眾的認同,形成正向反饋,話語影響力才會逐漸增強。

  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人士願意了解中國、客觀看待中國,探究中國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中國聲音隨著自身影響力的增長而不斷擴大。不過,總體上看,“西強我弱”的輿論格局還沒有完全打破,我們在國際輿論場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仍有待提高。同時,我們對已經擁有的話語權運用還不夠充分。應當看到,國際輿論場是非常多元和多視角的,不同背景的受眾接納來自不同渠道的資訊,僅僅靠官方、外交傳播不足以通達所有場合,需要更多人到國際上參與表達。

  與過去相比,現在國際社會更為關注中國在各種問題上的政策主張和應對之舉,希望看到來自中國的第一手資訊和深度解讀。而國際輿論場中源自中國的第一手資訊還比較有限,不足以反映當代中國豐富的社會實踐和文化,無法滿足國際上了解中國的渴望。在新形勢下,我們需要更加敏銳、更加充分地把握時代變化賦予的機會和條件,主動發出自己的聲音。這既有助於增強我們自身話語的主動權和影響力,也有助於推動國際輿論更為真實、均衡地反映世界發展趨向。

  中國願意與其他國家通過友好方式平等交流和對話。一個成功的國際話語主體既善於用自己的麥克風説話,又善於用別人的麥克風説話。也就是説,要獲得話語主動權,更多時候需要積極參加討論、主動傳播思想,通過言語的穿透力、觀念的滲透力、事實的説服力,爭取受眾的理解、尊重、認同。我們要立足於中國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秉承謙虛、包容精神,堅持交流、學習、開放,通過通俗易懂、接地氣的敘事風格和表達方式,既透徹解讀在中國發生的事情,也客觀評判中國以外發生的事情,在與國際話語的交互傳導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風格。

  注重溝通民心民意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有的人身體進入了21世紀,腦袋還停留在舊時代,習慣於用舊眼光觀察新事物,維護多邊主義與推行單邊主義的聲音在國際輿論場上的較量一直存在。我們需要發出強有力的正面主張,讓世界明白中國的發展終歸是為了廣大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也是為了讓世界更公正、更美好。我們在國際上爭取話語權,需要注重溝通民心民意,獲得更多理解和信任。這就需要我們創新理念方法,堅持不懈講好中國故事。

  闡發中國精神。現在國際社會關注中國,不僅關注中國取得的發展成就,也關注不斷發展的中國將如何影響世界。看到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世界上總有一些人或出於意識形態的偏見,或出於強權政治的傲慢,別有用心地套用西方一些國家的發展邏輯來歪曲、抹黑中國。人類文明源遠流長,國強必霸不是歷史鐵律。那些用落後、狹隘、片面歷史觀揣度世界的人,既看不到歷史的進步,也看不清時代的潮流,更看不清人類的未來。改變他人的偏見不能只靠批駁和辯解。我們需要向國際社會展示更加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更有説服力地闡釋中國的意圖和目標,把敘事重點更多放到展現中國與各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願景和行動上去。我們要積極嘗試用中國的理論、視角去詮釋國際問題、世界趨勢,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讓世界對中國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援。

  形成傳播合力。一國的國際形像是立體和多維的,要鼓勵各行各業和各個社會群體廣泛參與到對外傳播中去。積極構建大外宣格局,充分發揮不同主體的作用,形成官方和民間相結合、中央和地方相結合、外宣部門和實際工作部門相結合、機構和個人相結合的全方位、多元化、立體式對外傳播體系。在深化專業和戰略層面對外傳播的同時,也需要擴大人文和公眾層面的對外傳播,大家共同努力,形成全社會、寬領域、多角度的完整敘事。加強對外傳播知識和技能的普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讓不同人才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框架下發揮自身專業特色,將各方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最大傳播合力。

  增強親和力。講好中國故事,既要講好中國制度故事,也要講好中國人的故事。有時候,一個小故事就可以把很多問題都説明白。我們的故事很多是講給外國民眾聽的,因此故事中也可以有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可以創新對外傳播方式和話語表達,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把我們想講的和國外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努力增強文化傳播親和力。可以從中國老百姓身邊的小事出發,用國外民眾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途徑和方式,講述真實生動的“中國生活”,讓他們從中了解中國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

  新時代,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入理解習近平外交思想,向世界介紹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一個不斷改革創新、持續擴大開放的中國,一個矢志讓全體中國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中國,不愁沒有好的國際口碑。我們需要把握好自身,修煉好內功,更加出色地推進對外傳播工作,為實現提高國際話語權、提升國家軟實力的目標而共同努力。

  (作者為外交部原副部長、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 人民日報 》( 2020年04月02日 09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