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説理】以“生命共同體”理念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丨學者聚焦系列文章(33)
杜仕菊 程明月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提出:要“提高公民環保素養”“引導公民自覺履行環境保護責任,逐步轉變落後的生活風俗習慣,積極開展垃圾分類,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倡導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綠色生活方式再一次被強調。
狹義的綠色生活方式指一種與自然和諧共存、在滿足人類自身需求的同時盡最大可能保護自然環境的生活方式,它是人與自然作為“生命共同體”的內在要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生命共同體”強調了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生的關係,要求我們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所以,必須以“生命共同體”理念推動綠色生活方式的形成。
第一,要確立“生命共同體”意識,為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提供理論基礎。“生命共同體”是以馬克思的自然觀和共同體思想為理論基礎,繼承了中華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優秀傳統,強調人與自然之間是一個有機整體,要求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習近平總書記從生命維度上對此進行了闡述,強調“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這是因為人類歷史發展作為自然歷史過程,實質上是自然史與人類史的統一。馬克思指出“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來説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並且自然界對他來説才成為人”,換言之,自然界既作為人的“無機的身體”而存在,又為人的本質實現提供經濟、文化和生態價值。因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也深刻影響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兩者的辯證統一推動社會發展。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就提到“天地之大德曰生”,不僅肯定自然具有生命的事實,也賦予自然以道德價值,提示著人們時刻尊重與熱愛自然。所以,“生命共同體”理念要求我們敬畏自然,實現對傳統的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人類中心主義”的超越。只有這樣,才能為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提供理論支撐。
第二,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推動綠色生活方式的形成。當下以“生命共同體”理念為指導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是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迴圈、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以推進供給側改革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以綠色發展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體現了我們自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曾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描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者的辯證統一關係,要求努力打造舒適宜居的生活空間、青山綠水的生態空間以及清潔安全的生産空間。此外,針對“環境就是民生”這一論斷,要求依賴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既要實現企業、政府、市場等治理主體之間的協同共治,又要著眼于環境問題發生的源頭、過程、後果進行制度設計,通過這些舉措,助力美麗中國目標的實現。而在這個過程中,公民的行為方式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綠色生活方式作為綠色發展重要的實踐途徑,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而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將為綠色生活方式的形成提供實踐基礎。
第三,要強化制度建設,規範和保障綠色生活方式的踐行。人的行為受制度的引導和約束,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要使每一個主體採取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必須通過科學的制度使各個主體的付出與回報對稱、損害與懲罰對稱、責權利對稱,並承擔應有職責。制度包括法律制度和市場制度,以法律制度為例,要堅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如前所言,我們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在立法方面有了較大的進步,但在法律的執行與全民守法方面,我們還有差距。所以,以“生命共同體”理念來推動立法,促進執法和守法,以規範和保障綠色生活方式的踐行勢在必行。
(作者單位:華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