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除了禁食野味,還有一項“餐桌革命”迫在眉睫

2020-03-02 13:14:0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號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最顯著的變化是禁食野味已從民間倡議進入立法程式。為防範“疫從口入”,近期關於傳統“合餐制”“合食制”弊病的討論,也在逐漸升溫。不少有識之士疾呼,有必要以此次疫情為契機,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一場深刻而全面的“餐桌革命”,循序漸進地推行“公筷制”或“分餐制”。

  世衛組織統計數據表明,食源性疾患的發病率居各類疾病總發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類傳播途徑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徑之一。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當一桌人用各自吮吸過的筷子在菜盤裏翻來戳去之時,可能在不經意間就完成了病毒的傳播。只不過,“口水菜”的危害可能沒那麼立竿見影,因此未得到充分重視。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一個現象:近幾年,身邊被查出體內有幽門螺桿菌的親戚朋友越來越多。這是一種容易引發胃炎、消化道潰瘍、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疾病的一類致癌物,能導致反酸、口臭和嘔吐。這種病菌的一種主要感染方式,就是用餐時的唾液——這也是中國不少家庭“一人得病,全家感染”“辦公室常聚餐,6人有5人感染”的重要原因。

  除幽門螺桿菌外,感冒病毒、B型肝炎病毒等都有可能在相互夾菜中傳播。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很多家庭聚集性疫情的發生,都與“共餐”密不可分。正因如此,湖南、海南等地近期已率先發起倡議,呼籲使用公筷、拒絕“口水菜”。

  這些年,公筷、分餐等一直沒能大範圍推廣,一個毋庸諱言的原因是有些人覺得此舉太矯情,屬於西方社會的生活方式,不符合中國傳統餐飲文化理念。可實際上,分餐制”並非什麼“舶來品”,不少流傳千載的文獻和畫作都對我國古代“分餐制”有詳細生動的描述。從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畫家顧閎中的名畫《韓熙載夜宴圖》可以看出,畫中一人一桌,桌上食物也是一人一份。

  只不過,此後由於生活方式變遷、民族融合等原因,“合餐制”逐漸成了國人日常餐飲習慣的“主流”。應該説,要在國內徹底推行“分餐制”,在實踐和操作層面難度不小,相對比較合理的選擇是讓公筷、公勺成為一種常態。

  十多年前,至今還讓很多人心存餘悸的“非典”暴發後,鐘南山院士就呼籲過,在家庭中也要使用公筷,一些地方也有所響應,但總的來説不成體系。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鐘南山院士向公眾詳解家庭衛生消毒重點時,又一次強調家庭用餐應使用公筷,希望這次能引起大家的重視。畢竟,通過推廣公筷開展一場深刻的“餐桌革命”,已經等不起、慢不得了。

  對相關職能部門來説,要在推廣“餐桌文化”變革方面有積極作為。革新用餐方式,實際上也是移風易俗,是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善政。建議相關部門通過立法強制餐飲行業推行“公筷制”,同時加大引導、督辦和執法力度,花上三五年時間,有步驟地先在公共餐飲場所將放置、使用公筷的習慣培育起來。

  對餐飲企業來説,它們應該成為引領新的生活方式的主力。如今,在一些相對高檔一點的餐廳,基本都配了公筷、公勺。這不僅是一種“服務升級”,更是一種“理念升級”,代表一種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導向。建議各餐飲企業在餐廳、餐桌上設置醒目標識標牌,通過返券、積分、抽獎等方式,鼓勵食客積極使用公筷。

  對個人來説,更應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減少病從口入,養成更加文明健康的就餐禮儀,是每個人都應該從這場疫情中吸取的深刻教訓。國內幽門螺桿菌和B型肝炎病毒攜帶者眾多,重視使用公筷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負責。無論是在餐飲場所,還是家庭聚餐,每個人多用一次公筷,就減少一次病毒、細菌傳播機會,我們的公共衛生安全也就多一分保障。(劉良恒)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