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如何有序復工復産?八位專家為您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八點要求

2020-02-24 11:22:0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23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並就有序復工復産提出八點要求。

  “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如何有序復工復産?八位專家為您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八點要求,以智戰“疫”,一起來看。

  第一,落實分區分級精準復工復産

  中央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孫英:

  當前疫情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一些影響,尤其是對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服務業。我們對這些現實問題,還有後續的一些潛在的影響,要做到心中有數、並且要積極地進行應對。當前,各級政府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儘量將疫情影響降到最低,確保實現年度的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任務目標。要做到這一點,確確實實要處理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者的關係。第一,認識到位;這兩項工作都是當前極端重要的工作,哪項工作都不能放一放、緩一緩,必須兩手抓、兩手硬、兩促進,必須要取得雙戰雙勝,要有信心、要有決心。第二,措施到位;打好總體仗,兩項工作要統一指揮、統一協調、統一調度,要依據疫情的輕重,分區、分類、分級抓好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任務的落實,著力解決因為疫情帶來的各種困難,重點推進企業和項目的復工和開工,落實分區分級精準復工復産。第三,要關懷到位;疫情出現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這是我們中國共産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體現,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一個具體的實踐,更是政府要抓好這兩項工作的根本要求。我們要做工作的同時,把人文關懷、把心理健康的關心送到每一個人心中,平復大家內心的焦慮和情緒。只有這樣,才能把大家的決心和信心激發出來,更好地投入到工作當中去。

  第二,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張佔斌

  針對疫情帶來的影響,研究制定相應政策措施,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具有緊迫性。當下,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問題導向,就是針對疫情帶來的影響,加大宏觀政策調節的力度,就要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就業政策、社保政策等方面有新的舉措,繼續推出一批重要改革方案。目標導向,就是要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任務圓滿完成,要通過加大宏觀政策調節的力度,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確保經濟平穩發展不滑坡。結果導向,就是要聚焦重點、緊盯實效,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一個領域一個領域盯住抓落實,通過加大宏觀政策調節的力度,贏得這兩場“戰爭”的勝利,把黨領導經濟工作的制度優勢轉變為治理效能。

  第三,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 胡敏:

  疫情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帶來重要影響的,可能就是就業問題。我們看到,最近人力社會保障部、還有許多地方圍繞保就業、穩就業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措施。當下就是要更大力度地實施好就業優先政策,千方百計多措並舉保就業穩就業。一是從政策上多措並舉,把支援企業穩崗擺在首位。要聚焦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加工製造業,住宿餐飲、文體娛樂、交通運輸、旅遊等行業企業面臨的成本壓力和資金緊張兩大難點、痛點,政策要注重從融資角度為企業“開源”。二是大力拓展就業空間、優化就業服務、加大待就業者的職業技能培訓。要加大投資創造就業,可以加快發行使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優先用於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項目。要加快發展壯大新興戰略性産業,培育壯大新動能,推動産業轉型升級與擴大就業協同聯動,以更多創造新業態、發展新經濟來拓展就業空間,擴大崗位供給。要更好發揮政府採購、購買服務對擴大就業的帶動作用。未來的社區服務、醫療健康服務、養老服務、社會管理服務等有大量專業性的就業需要,要擴大這方面的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技術技能水準,充分開拓服務市場的就業潛能。還要促進勞動者多渠道就業,進一步鼓勵創業帶動就業。

  第四,堅決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鄭敬斌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關鍵時刻,更見中國制度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中國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特徵和顯著優勢的重要體現。從社會主義事業的艱苦探索到改革開放道路的開闢踐行再到新時代變革發展的持續推進,集中力量辦大事凝結了全國人民齊心協力、艱苦奮鬥的實踐探索經驗。也正是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效能發揮下,才實現了中國從百廢待興到走向富強的跨越式發展,也在防災救災、脫貧攻堅等關鍵時期展現出強大優勢,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天然優勢和推動力量。

  當前,在這場疫情的嚴峻鬥爭中,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優勢是中國人民在歷史實踐中作出的堅定選擇。我們要高度重視併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制度優勢,匯聚起“全國一盤棋”的磅薄偉力,形成戰勝疫情不可阻擋的必勝偉力。

  第五,推動企業復工復産

  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李政

  企業一定要依照“科學防控、精準施策”原則對復工程式進行審視。也就是説,任何審批手續,如果屬於科學、有效、精準、高效的就可以實施,有序推動企業復工復産,否則就要調整和取締。政府部門一定要換位思考,在確保防控效果的同時,提高復工效率、減少企業和個人負擔。當前,要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技術採取網路化、集約化審批。

  另外,區域之間要做好溝通協調,統一審批流程和相關手續,避免重復填表和申報,這樣既能起到一定的防控效果,又能提高企業復工效率和生産效率。

  第六,不失時機抓好春季農業生産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王玉斌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春耕春種在即,謀劃好當下及全年農業生産極為迫切,十分重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亟需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積極組織和服務相關企業復工復産。筆者認為,當前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應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統籌安排工作任務,做到防控、保供不斷檔情非重點防控地區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要由抗疫情為主轉向抓生産、保供給、抗疫情並重。

  二是適應發展新形勢,探索創新勇擔當。在應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生産、保供、防疫工作也會根據情勢變化和相關不確定性,産生一些新的商業形態與模式。三是分類指導多助力,政策措施肩上扛。疫情防控措施可能對農業生産、經營、運銷等造成一定障礙,相關部門應當突出分類指導,積極服務復工復産。

  第七,切實保障基本民生

  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王強:

  “生命重於泰山”,人民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直接關係人民身體健康,關係到人民生活水準和品質,為此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面對疫情,各級政府和黨委要牢記“人民利益高於一切”,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將宗旨意識轉化為戰“疫”行動,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面對疫情,各級政府和黨委要“凝聚人民力量”,在發揮好戰鬥堡壘和先鋒模範作用的同時,廣泛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凝聚群眾,上下同心,眾志成城,全面落實聯防聯控措施,構築起聯防聯控的嚴密防線,匯聚起抗擊疫情的強大合力;面對疫情,各級政府和黨委要實現資訊的公開和共用,積極引導群眾科學理性認識疫情,提升人民群眾的認知水準,守好流動關口,消除防控盲區,“不讓魔鬼藏匿”,讓疫情防控成為一堂生動的思想政治理論課。

  第八,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員、副教授 周躍輝

  今年一開局,新冠肺炎疫情使大家普遍擔心這次疫情會對中國經濟帶來負面影響。我們認為,這次疫情短期內會對消費、投資等帶來較大負面影響,但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具體來看2019年的經濟數據,呈現出四個顯著特點。第一,中國經濟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第二,中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升級。第三,就業持續擴大和價格總體穩定。第四,外貿進出口與外資逆勢增長。服務貿易逆差較上年有所收窄。這也説明中國經濟的韌性在加強。在環境複雜嚴峻的條件下,中國經濟確實具有強大的韌性、潛力和迴旋空間,也説明瞭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

  當然,我們有黨的堅強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有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雄厚物質技術基礎,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有龐大的人力資本和人才資源,全黨全國堅定信心、同心同德,一定能戰勝各種風險挑戰。下一階段,我們還是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進一步做好“六穩”工作,打好疫情攻堅戰,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資料綜合自人民網中國共産黨新聞網、人民網理論頻道、《學習時報》、《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