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市場誠信 涵養社會信任
光明日報記者 陳晨
普通食品廣告含有涉及疾病治療功能等內容;保健食品廣告誇張保健功能與效果;醫藥廣告帶有表演性質矇騙患者……這些屢見不鮮的虛假廣告肆無忌憚的充斥市場。
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查處違法廣告1.5萬餘件,罰沒款9.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6.9%和292.7%。披著各種“馬甲”的虛假違法廣告屢屢得逞,假醫生、假專家等大行其道,不僅極大損害了人們權益,而且嚴重破壞了社會誠信氛圍。
2017年11月,54歲的郝如翔下班路上接到一份傳單,上面邀請有老年人常見病的、頭疼、腰疼等患者免費聽健康講座。身為山西朔州工商局副局長,郝如翔一眼就看出這是一個騙局。隨後郝如翔連續2天臥底講座,取得了紮實證據,一舉端掉了這個以推銷保健品為名騙取老年人錢財的團夥。
瀋陽的鄭大娘2年花了10多萬元買保健品,病沒治好反而還加重了;青島一名老人花光畢生積蓄購買保健品後,發現被騙跳海自盡;2016年大學生魏則西的離世將網路虛假醫療廣告推上風口浪尖……
一些醫藥、保健品、醫療、投資、收藏等廣告,往往打著講座、訪談的幌子,誤導消費者,欺騙性更強。
近年來,各級工商部門對虛假廣告的查處懲治力度不斷加大,應當説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虛假違法廣告並沒有得到有效遏制,而且呈現出不降反增態勢,嚴重損害了消費者合法權益。
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看來,網際網路領域是重災區,農村是盲區,醫療和保健品領域則可以用鋪天蓋地來形容。
“網際網路領域虛假廣告的形式多樣,比如資訊流廣告將資訊和廣告混在一起,甚至不用標記為廣告;微博、微信、網路直播等自媒體領域不用審核就能發,是虛假廣告的高發地。而農村的廣告宣傳多是以傳單、促銷或集市等方式,消費者被騙後一般無法找到責任承擔主體。”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進一步解釋。
“虛假廣告最大的問題不是無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違法未究。其實就是成本低、收益大。”劉俊海説,虛假廣告之所以屢禁不止,是因為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和發佈者,甚至廣告代言人,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缺乏對法律的信仰和敬畏之心;監管上存在的漏洞也導致監管盲區和真空地帶的存在。另外,廣大消費者包括農村消費者、網民及老年人,往往缺乏自我保護意識。
朱巍認為,治理虛假廣告在立法方面已經比較完善,但執法力度還有待加強。此外,舉報渠道不夠通暢也導致虛假廣告氾濫。
劉俊海指出,虛假廣告禁而不絕成為一大公害,如果這個問題不及時解決,會嚴重侵害廣大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嚴重惡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誠信體系。
今年2月,原國家工商總局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整治虛假違法廣告部際聯席會議2018年工作要點》,明確要求加大整治重點領域和農村、城鄉接合部等重點地區,重點查處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生命安全的虛假違法廣告。工作要點強調,職能部門對相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不再止于行政處罰,還包括約談告誡、紀律處分等綜合治理手段,對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震懾力明顯加大。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強化信用約束,增強廣告市場主體責任意識,推進行政處罰資訊公示,充分發揮失信懲戒機制在廣告監管中的作用,努力實現“一處違法,處處受限”,進一步完善廣告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加強協同配合,對涉嫌廣告犯罪的,及時移送公安機關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