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德海介紹《篳路蘭縷》寫作與出版情況

時間:2007-05-01 16:29   來源:

  台灣網5月1日消息 4月30日下午,《篳路蘭縷:王永慶開創石化産業王國之路》(以下簡稱《篳路蘭縷》)一書在北京舉行發佈儀式,該書作者、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黃德海博士介紹了該書的寫作與出版情況。

 

    黃德海博士説,王永慶董事長的一生有很多“謎”,這本書就是在“沉思”和“驕傲”中寫作。王董事長的這些謎有的已經解開,有的尚在探索之中。探索這些謎體現了各位領導、專家和清華大學對臺灣企業家創造精神的一份尊重。這本書寫作到今天已經3年多了,其中各位總編對我提出了非常嚴格的要求,一是寫“實”,寫“理”,寫“神”;二是尋找王永慶經營管理思想的“核”,這個“核”是我3年多寫書的原則和重點,同時也是目的和方向。我們把王永慶的貢獻的這個“核”做了初步總結,就是在思想上把“利己”與“利他”結合起來種模式就像豐田管理方式一樣也有兩大支柱,一是清除一切管理異常(大陸説是死角),二是提供價廉物美的産品。這個”核“的特色,即企業就是一種理念,勤勞樸實、止于至善、回饋社會、永續經營和效率與社會責任的結合, 短期內追,“責任心管理是企業家精神的核心”,所以王永慶尤其強調責任心管理,王永慶在這一方面的貢獻是“帶頭建立制度,但從不帶頭破壞制度”。“核”的歷史變遷的特點:王永慶以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為圓點,以管理智慧為半徑,畫出了台塑集團這個圓,而“圓”的運作軌跡是合理化生産方式——一套有效的生産管理方式。

 

  黃德海説,大家拿到手的第一本書暫時解開了三個“謎”,即態度決定命運,管理中以責任正其心,理念來的啟示是理念和責任,創造現代財富的是理念和責任,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理念和責任,更多地開發自然資源,讓單位産量消耗的勞動、資本和土地更少。給大陸的企業家帶來的啟示是首先從培育企業家的理念和責任做起,特別是責任感。

 

  黃德海博士説,第二本書預計解開的“謎”是用對人,走對路,企業才有出路。所謂“用對人”,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使用員工的大腦比使用他的雙手更有意義;“走對路”就是正派經營,體現的是企業家理模式是否合理的標準,主要強調的是把人與責任聯繫在一起,在企業中全面實行經營責任制;二是通過有效管理,努力應對“經濟蕭條”;更深的啟示是李劍閣教授提出的“劉易斯拐點”,王董事長的這套能否經受住2015年的考驗,我們將拭目以待三本書要解開的“謎”是王永慶如何把回饋與發展社會公益事業融入企業經營理念,然後又將企業經營管理方法再引入經營管理公益事業。第四本書要解開的“謎”是如何以理念規劃未來,努力實現百年企業之夢。

 

  黃德海説,這套《從書》的幾個假設前提,一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可以承載市場經濟制度,二是可以承載任何一种先進的管理模式或生産方式,三是可以為任何一種優秀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思駁斥,即認為中華民族文化不適合發展市場經濟,這個説法經過台塑集團的驗證,我們認為是錯誤的,文化可以影響理念和思想進入制度過程,從而最終對管理行為産生影響。

 

    最後提出一點討論和思考,管理史上的三個關鍵詞:皮鞭、剝削、理念。首先是皮鞭和剝削,在西方“圈地運動”興起之前,奴隸主主要依靠皮鞭來管理,在“圈地運動”期間和以後的一段時間內,工來管理,靠理念是指靠“創心”,在台塑被稱為“切身感”,從而實現了“X”到“Y”模式的轉變,實際上就是實現了“人性本惡”到“人性本善”的這兩個截然不同台塑的管理形態是“H”型,“心”的英文單詞是“Heart”,契合了“”和“生産”這兩條線,兩者之間的關係是服務型的。我們認為這種“H”型管理高於“Y”模式,激發了“人性善的一面”。王董事長的思想是管理就是創新,創新就是“創心”。

 

  黃德海博士説,王永慶的境界是非常高尚的。顧校長的“序”中説“心是最重要的”。“和諧”是指心的“和諧與個體之間是同情,是平等;三是父母兄弟、同事是道德,是倫理;四是夫妻之間是愛情,是責任。王董事長把經營企業和做人綜合起來考慮是非常高的一種境界。

 

  最後用兩句話祝願:勤勞者富有!勤勞者長壽!再一次感謝各位領導、各位編委一如既往的支援與幫助!(張方翼)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