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情深 王瑞華講述王永慶和台塑非凡歷程

時間:2007-05-01 16:04   來源:

  台灣網5月1日北京消息   在《篳路蘭縷:王永慶開創石化産業王國之路》(簡稱《篳路蘭縷》)一書4月30 日舉行的發佈儀式上,台塑集團行政中心王瑞華副總裁講述了王永慶和台塑的非凡歷程。

  王瑞華首先感謝各位貴賓參加《篳路蘭縷》的發佈儀式,感謝許多領導對此書給予的關心、指導與支援,感謝全體編委以及清華大學學者、專家們以嚴謹的態度、客觀的精神,親臨各地收集資料、實地觀察也是臺灣石化産業發展的縮影。而從點滴的事實更生動地展現出王永慶先生一其國人的毅力、合理化的經營理念與中國人的待人處世道理,帶領台塑企業經歷了這50年的快速成長。

  王瑞華説,台塑企業從1954年成立至盡,克服了臺灣沒有天然資源、無工業基礎的種種不利條件,以進口原料,靠著中國傳統的勤勞美德,加工出口。在王永慶的領導與全體員工的努力下,以合理化經營為目標,從塑膠原料延伸到塑膠加工、垂直整合到煉油與石化産品。為了進一步降低500億美元,佔臺灣生産毛額的百分之二十,企業整體利益率達百分之18,規模與競爭力在全球石化界都是名列前矛。而支撐著台塑企業如此快速發展,最大的力量還是靠著中國人腳踏實地、刻苦耐勞的傳統美德。在王永慶先生對經營合理化追求的帶領下,凡事追根究底、以止于至善的精神不斷改善,才能形成今天堅固的企業文化,達到快速成長。以煉油一個非常普通的産業為例,台塑企業油品的産值大概是全球最高之一。

  王瑞華説,台塑企業成功的另一個要素,在於王永慶先生以人為本的信念。他深信一個公司制度要人性化,要透明合理,要做到對股東負責、對員工照護、對客戶提供價廉物美的産品,對社會要有貢獻,一個企業才能永續。在事業有成後,王永慶先生以其個人的資産回饋社會,幫助許多弱勢團體。為培育工業和其他社會所需人才,王永慶先生先後創立了三所大專院學,堅持以理論與實務相結合,培養出許多能吃苦,腳踏實地的青少年。王先生更提供學宿費,幫助了4000多名臺灣原住民青年學得一技之長,以能在社會立足,讓社會更和諧。為了提升臺灣醫療水準,讓一般民眾生病也能得到良好的醫療照顧,他創立了非贏利機構長庚紀念醫院。他以事事追求人性化與合理化的堅持,帶動臺灣醫療界的改革。以救人為第一,取消了病人住院必須收取保證金之做法,並以合理制度讓醫生能把病人當成客人,打破了醫生收取紅包的醫療習慣等等。在合理化的追求下,長庚醫院雖是非贏利機構,卻有合理利潤,醫療水準也達到國際水準,目前每月就診人數達740000人次,有9000張病床,是亞洲最大的綜合醫院。

  王瑞華説,公益事業其主要目的是以有利於大眾為目標,必須是提供假廉物美的服務給大眾,因此更需要處處追求合理化,以贏利事業模式經營。必須要有明確目標,不斷改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達到一定的服務品質,並讓民眾負擔得起。或許大家會問,什麼是合理化經營?簡單的説,合理化就是對每件事物的追求目標。而至善就是必須是對大眾最好,對資源最不浪費,對環境最好,一切以利益社會大眾為出發點,這也就是合理的最高準則。如孔子所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説,最高的學問,在於明白世間的道理,在了解人民的需要,做對民眾有利益的事,直到一切達到最好。台塑企業的成功,靠的就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與智慧的發揚光大。

  她説,台塑企業走過了50多年的歲月,都是在創新與改革中成長。但我們了解,事物的改革,合理化的追求,都是習慣的改變,做法的革新,其道路必定是,也只能是艱難困苦的。最大的推動力量,就是在於對理念的透徹,對道理的融會貫通,因此理念也就是革新的最大力量。

  王瑞華説,以女兒的身份,講一個父親的小故事。我祖母享年108歲。在她晚年時,行動不方便,多在房間中度過。我父親每天必定早晚兩次,到祖母房間向他問候,和他聊聊天,才去上班或回房間休息。我祖母也是每天盼望他的到來。數年如一日,除非不在家,沒有一天間斷過。他對他母親的關懷,母子的情深,在我們孩子內心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她説,最後還是要感謝大家對我父親以及台塑企業的認同與支援,同時更由衷地希望這本書能對社會有一點小小的貢獻。(張方翼)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