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來,不少有遠見的臺商著眼于大陸的廣闊市場,他們帶動了大陸相關行業的發展,與大陸企業呈現互補關係。
臺商的特點究竟源於何處?臺企競爭力到底有多強?未來投資大陸的臺灣企業將有哪些新特點?通過我們的專訪,國內研究臺商、臺企最權威的專家——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原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經濟局局長、原海協會副會長劉震濤對此——剖析。
兩岸經濟進一步密切,今後來大陸投資貿易的臺商在行業分佈等方面是否會出現一些變化?
劉震濤:肯定要有變化。第一批來的臺商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産業和傳統産業比較多。現在島內服務業佔GDP的産值達73%以上,製造業僅佔1/4,而臺灣在大陸的服務業投資只有20%左右,和製造業的投資比例正好倒過來,這個局面會改變。
服務業中最大的一塊就是金融業,還有商業零售業、交通運輸等。目前大陸的臺灣餐飲業倒是來了不少,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商業業態在大陸出現。總體上説,服務業會是今後發展的非常重要的一塊。
農業也可能有一些新模式。不光是農副牧的生産,綜合型的,以觀光旅遊為主的休閒養生農業在臺灣是比較超前的。隨著大陸人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提高,這些東西也可能會引進發展。我曾經走訪過臺灣的很多農會,觀光、採摘、休閒,晚上看螢火蟲,感覺很不錯。
臺灣的培訓發展也很快,尤其是對職業培訓很重視。一個小小的島有100多所大學,以生産為主的職業培訓體系很健全。這樣相關的仲介服務機構也會相應的過來,把整個現代服務業的體系建立起來。
但是製造業這一塊仍然還是重要的方面,服務業會是今後的重點。引進現代服務業涉及到很多相關的管理上的問題,這需要雙方做好交流,從制度安排上要做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