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來,不少有遠見的臺商著眼于大陸的廣闊市場,他們帶動了大陸相關行業的發展,與大陸企業呈現互補關係。
臺商的特點究竟源於何處?臺企競爭力到底有多強?未來投資大陸的臺灣企業將有哪些新特點?通過我們的專訪,國內研究臺商、臺企最權威的專家——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原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經濟局局長、原海協會副會長劉震濤對此——剖析。
從數字看,截至2007年11月底,大陸累計吸收臺灣直接投資450多億美元,是否説明臺商來大陸投資已經十分活躍?
劉震濤(以下簡稱劉):其實仔細來看,兩岸經濟關係還是不活、不深。
首先雙方沒有商談的機制。基本上都是臺商自己過來,能躲就躲,怕有些東西是臺灣政府限制的,比如資金和行業限制,特別是高科技産業。2001年臺灣聯華電子通過其他途徑非直接地在蘇州投資建立了和艦科技,結果在2005年初遭到了臺灣當局的閃電調查,和艦和聯電高管遭抄家、傳訊,受到了罰款和起訴。因為擔心大量業務和先進技術流入大陸,臺灣當局一直限制臺灣晶片廠商到大陸投資。事實上這致使臺商競爭乏力,這方面需要放寬。目前這種障礙正在消除之中,臺灣當局正在慢慢調整投資上限以及産業限制的不合理規定。
不深的地方體現在,臺商來大陸基本上是自成體系的。供應鏈在臺灣,原料從臺灣採購過來;圍繞整機廠周邊的小廠也跟著過來,這些基本上都是自成體系,和大陸企業沒有什麼關係;銷售體系也是他們自己的,就是所謂的“兩頭在外”。經營模式上以自營為主,像昆山90%的臺資企業都是臺商獨資,不和大陸企業有任何來往。研發方面,主要的都在臺灣。所以説兩岸的合作關係很不深入,今天這樣的局面,對整體臺資企業的競爭是不利的。
去年開始政府對於出口退稅、加工貿易行業的調整,勞動法的新變化,使臺商們受到了一些衝擊,這都和他們之前與大陸經濟關係不深、不活有關係。根源在於臺灣當局推行的政策使得臺商缺乏面對大陸政策變化的應對能力,他們是綁著手腳在大陸發展。
臺商本身企業的活力很強。如果臺灣的限制取消,臺商就有出路。現在資金切斷、技術受阻、供應鏈上“三通”沒通,成本就高。這樣無形中比其他外資的競爭力就差一些。很難應對當前複雜的形勢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