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守訓:希望兩岸青年加強交流 共同創業

時間:2008-06-28 11:02   來源:廣西新聞網

  周守訓,中國國民黨中常委, 世新大學畢業,後獲美國艾森傳播學院傳播學碩士、美國康乃爾大學政策分析暨管理學博士。曾做過記者,新聞主播。第三屆兩岸産業共同市場研討會暨第四屆桂臺經貿合作交流會上,周守訓就兩岸媒體合作及青年人的教育、培訓等問題接受了廣西媒體的採訪。

  媒體間的互動會讓桂臺交流更緊密

  記者:感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我們知道您在臺灣是知名的電視人,您認為媒體在桂臺經貿交流合作當中可以發揮一個什麼樣的作用?尤其是我們電視媒體,馬上可以開展的活動是哪些?

  周守訓:我希望未來不管是在兩岸共同産業方面發展,還是在媒體合作方面都有交流。這樣會對廣西跟臺灣的交流或許更緊密,因為臺灣過去20多年來,臺灣除了製造業、高科技業,臺灣還有一項獨步全球的産業就是媒體産業。

   舉個例子來講,美國24小時播的電視新聞節目,大概只有一兩家,可臺灣只有2300萬的人口,有將近差不多20家的媒體,24小時不間斷的在做聯播,我們叫做滾筒式的新聞聯播。我自己本身長期擔任新聞節目的製作人,所以我希望把臺灣的經驗,在將來可以作為未來論壇的一個主題來參考。

  廣西與臺灣的電視媒體可以進行互動交流,廣西電視臺優秀的新聞專業的人才可以到臺灣來做交流,我們也派人到廣西。我個人覺得,對於廣西的電視新聞同行來講,思緒可能改變,創意可能會激進,整個新聞的發展可能會加快。相對於臺灣來講的話,廣西有著非常豐富的天然資源,可以做關於廣西長期的、自然的特色旅遊專題等,我相信臺灣的媒體也會有一些突破。

  我願意扮演桂臺媒體交流橋梁的角色,把更多的媒體專業的人才帶到廣西來。

  兩岸青年聯手碰撞創業火花

  記者:您曾經説過一句話,您説臺灣青年是靈活,大陸青年是務實,應該互取所長,聯手來賺世界的錢。您認為該怎麼聯手?在桂臺的交流當中,怎麼樣進一步才能加強年輕人之間的互動?

  周守訓:其實,我講臺灣人靈活,是因為臺灣人不夠務實。我想大陸的學子務實是因為大陸的學子不夠靈活。我一直很希望,今後的論壇下面能有一個青年論壇,包括創業心得的分享,可以就過去10年、20年,兩岸開始交流以後,改革開放以後,兩岸年輕人創業的軌跡如何做一個比較,做一個腦力激蕩、進行意見交換,會碰撞出一些火花。

  我舉一個例子來講,臺灣人對於靈活的定義是,他們希望向國際社會拓展,而大陸方面務實是,希望可以賺錢,在這方面雙方完全沒有一點交集。但是如果雙方可以交流在一起的話,反而會有一些新的火花碰撞出來。如果未來真能促成雙方的交流的話,針對青年創業,甚至兩岸的合作,對於怎麼加強兩岸交流深度,然後向全世界來宣戰,這對年輕人來講,會是一個不錯的一個吸引力。

  記者:剛才您也談到年輕人創業,其實很多年輕人剛剛步入社會的時候,他們的選擇就是開辦中小型企業,現在臺灣中小型企業發展的現狀怎麼樣,它和大陸相比有什麼的特點嗎?

  周守訓:臺灣重視創意,重視靈活的表達,但是在臺灣當前經濟的環境裏面,中小型企業的發展遇到了一個瓶頸,所以臺灣現在已經往輕型的工業,或者是轉型的服務業邁進。

   例如出售資訊,或者是所謂的展覽,或者是導覽,甚至跟全世界做網路資訊的互動,加強軟體産業的發展。等於説是靠自己的天分跟條件去開創一個創意的産業。目前臺灣年輕人重視的是漫畫、電腦的遊戲。

  而對大陸年輕人來講,對廣西的年輕人來,他們在這方面的想法就沒有臺灣青年那麼靈活。他們很務實,他們做的東西很紮實的,如果未來做製造業,他們可以做很好的領導,在科技業裏面他們可以做很好的研發,在觀光旅遊業,他們可以做很好的導覽跟介紹,可是説如果今天兩岸青年的長處加在一起的話,或許會産生火花也不一定。

  在雙方的交流方面我希望有一個長時間的計劃,所謂長時間計劃就是能夠爭取100個傑出的年輕人,所謂的傑出不單是學業成績好,而是他們要有好的創意、好的表達能力,能夠適應這個群體生活的適應力。大陸選出100個人,臺灣也選出100個,然後互換,在彼此的環境中生活了大概一個月之後,然後兩個人互相把這一個月點點滴滴進行交換。

  兩岸青年的聯手短期看不到明顯的效果,但是如果按照這個步驟一步一步去走的話,十年之後,我覺得當全世界都知道這個年輕人來自於亞洲,是來自於中國大陸,來自於臺灣,來自於這塊願意為年輕人創造更多機會,讓您的創意有發揮地方。這個地方就可以成為全世界引領風騷的一個指標地區,就好象過去幾十年,説起文化我們想到英國倫敦,説起製造業我們想到是美國,説起精密工業,我們可能會想到日本、想到瑞士,可是未來如果想到發揮年輕人的創意,發揮年輕人的靈活創意,我希望他們想到的是中國。

  記者:最後請您給我們桂臺的年輕人一句寄語。

  周守訓: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希望大家努力去做,惟有做,才可能達到真正的目標,然後相信自己最重要。be yourself,謝謝大家。 (記者楊子江 梁凱昌)
 

編輯:李桂英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