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形勢"三峰"疊加 三部法律保駕護航

時間:2008-03-14 09:58   來源:中國經濟網

  在國內幾家大型門戶網站就兩會熱點話題進行的一項調查中,就業問題再次成為中國網民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事實上,就業問題不僅牽動著老百姓的心,更牽動著數千參加兩會的代表和委員們的心。今年兩會期間,許多議案和提案都圍繞著就業問題而展開。

 


5年來,我國城鎮年均新增就業人數近1000萬


  五年新增就業人數1000萬  "三峰"疊加形勢更嚴峻    

  民生之本,就業為先。近五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將就業工作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並取得了顯著成就。從2003年起,國家將控制失業率和增加就業崗位作為政府宏觀調控重要指標,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據勞動與社會保障部數據統計,五年來,我國城鎮年均新增了就業人數近1000萬,其中2007年達到120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穩中有降,2007年末為4.0%。共有近2500萬國有、集體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全國已基本完成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業保險制度的並軌。全國建立了就業援助制度,幫助99.9%的零就業家庭實現就業。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作為世界上人口和勞動力最多的國家,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和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三峰”疊加,使中國仍然面臨著“就業難、難就業”的情況。     

 

 

大學生一早趕應聘(資料圖) 侯恕望 陳亮攝

 

  在“就業難”成為一個社會現象問題的過程中,大學生就業難日益成為一個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2006年年底,勞動人事部門負責人確認,當年有120萬左右大學生沒有當期就業;今年年初,社會科學院有關專家發佈消息稱,2007年畢業的495萬畢業生有100萬沒有找到工作。


  大學生就業難成社會焦點  並非“擴招”惹的禍            

  説起大學生就業難,人們就很容易聯想到“擴招”這一詞,但一些研究人力資源的學者都旗幟鮮明地表示,中國大學生雖然面臨就業困難,但這種就業難與高等教育擴招沒有必然關係。深入分析,它有多種社會原因:     

  一是總量與結構過剩:中國社會還屬於縱向結構,政府機構、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縱向排列,橫向的民營、私立企業、社會及社區服務機構還很不發達,説明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説,總量過剩是表面、暫時現象。至於結構過剩,只要各大學根據就業市場自動調整專業與課程設置,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就很容易解決。

  二是大學生就業觀念:這是長期的社會縱向結構導致、固化的社會就業觀念,大學生到民營、私人公司就業還有重重顧慮,因創業難度大,涉足創業領域還舉步維艱。

編輯:陳寧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