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中國旅行社原副總經理, 上世紀80年代,中國旅行社在全國範圍內被指定為接待入境臺胞的惟一單位。廈門中旅在第一線接待臺胞的人員只有兩三人,他是其中的主要負責人,親自幫助臺胞辦理入境的證件,目睹臺胞會親時感人的一幕幕。
1981年,中旅就辦理臺胞返鄉
早在1979年末到1980年初,廈門到香港的船通航以後,就有不少臺胞要求通過香港返回大陸探親,不過他們仍然會擔心,害怕出現問題回不了臺灣。一直到了1981年,香港中旅開放辦理臺胞赴大陸的簽證,當年就有7人經由香港入境到廈門,這是通過香港入境來廈的第一批臺胞。
開始的時候,這些臺胞看到我們,心裏都挺害怕的,一臉怯生生的樣子,手都還不停地顫抖。當我們表明來意時,臺胞們沉重的心情都放下了,緊張和害怕隨之消失。其實,當初我們安排對號見面的目的,也是為了能消除他們恐懼的心理。隨後,我們就帶著他們下船,並將一切接待工作安排妥當。
往後,來廈門的臺胞逐年增加,從1984年開始,香港到廈門由原來的兩個船班增加為四班。這時候,每年來廈門的臺胞就有上千人。隨後,臺胞便如洪水般湧來,1988年突破了1萬人,達到10900多人。開始的兩三年內,廈門中旅接待臺胞數量佔了全國總量的70%以上,大部分臺胞都從廈門入境。當時我們都是義務接待的。廈門海關、市公安局、港務局、邊檢等單位也都為臺胞提供了很大方便。
開放前,臺胞入境護照沒留痕跡
臺灣未正式開放臺胞返鄉探親以前,臺胞從香港進入大陸,還屬於“犯法”,臺胞擔心會被臺灣當局發現,害怕回到大陸後不能順利回臺,護照是不能留下入出境印跡的。可以説是憂心忡忡。我們經過與香港方面協調後,讓通過香港入境來廈的臺胞,護照上都不蓋章,只需要有另外一張證明,上面蓋臺胞專用章就行。專用章正面寫中國旅行社,背面寫的是臺胞的名單。
不管夏天多炎熱,冬天多寒冷,我們一年四季就這樣走過。能夠為這麼多返鄉的臺胞辦成事情,讓他們親人團聚,這是非常有意義的,而且也是很榮幸的事情。所以,每當有臺胞入境來廈時,我們幹起活來都很有激情,也不言愁,不言累的。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廈門口岸在接待臺胞返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我們做了很多實際性的工作,臺胞對我們的態度也慢慢改變,和我們也愈加親近,交談也逐漸融洽起來。
我騎自行車,代臺胞辦入境證件
在臺灣當局開放臺胞返鄉探親之前,香港中旅從華僑部另外開拓一個臺胞部,專門負責辦理臺胞赴大陸簽證。臺胞部負責批辦從臺灣寄來辦理返鄉的申請材料,隨後再將材料通過船輸送到廈門這邊辦理入境的證件。
臺胞的材料到達廈門和平碼頭時,需要有人到船上取,才能到位於新華路的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處辦理證件。當時,我除了接待臺胞外,還專門負責這一事情。每當有船到廈門時,我就會騎著自行車,噔噔噔……從中旅社跑到碼頭拿材料,再噔噔噔……跑到出入境管理處幫助臺胞辦理證件,辦好後,又噔噔噔地跑到碼頭給臺胞入境用。
在前面兩年的時間裏,我幾乎都是用自行車跑來跑去的,為入境臺胞辦理證件。後來,入境的臺胞慢慢多了起來,有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處就應我們的要求,在碼頭設點,辦理臺胞證件。
見親人相擁痛哭,我也跟著掉淚
臺胞返鄉都是為了與分隔數十年的大陸親人見面,作為接待臺胞的第一線人員,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們彼此間濃烈的親情,看到他們親人相擁而泣的場景,很多時候都會被感染。
親歷一:回憶1981年那一幕,63歲的惠安籍臺胞鄭金源是第一個經香港坐船從廈門入境的。我當時到船上去接他,幫忙提行李。跟著他下船出關以後,在一旁等待的是他78歲的老母親,他一眼見到老母親時,就一個大跨步,跪撲在母親的腳下。母子終於抱成一團,痛哭不停。站在旁邊的有不少人也被感動,情不自禁地跟著流下淚水。
親歷二:還有個惠安籍臺胞吳志宏,早些年被抓到臺灣當兵,留著老婆在大陸。分隔數十年後,夫妻好不容易才在岸邊見面,一見面,他的老婆異常激動,拼命地哭,還一邊哭一邊捶打著丈夫,罵道:“你這個沒情義的,真僥倖呀!”哭到抽搐的身體都有點往後仰。
親歷三:東山一個去臺人員叫鄭良好,在船上巴不得早一分鐘見到家中年邁的父母。船一靠岸,他拼命跑出來,見到父親已經先在岸上等著接他,便號啕大哭。結果,把隨身行李都丟在船艙裏。
那些年,我一次次地和臺胞見面,海峽兩邊那種思親情切,令人為之感動。我經常會被那些情景所觸動,見到他們在一旁抱頭痛苦,不經意中,我也跟著掉下眼淚。
(商報記者 莫曉敏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