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搭橋梁 用情為砥柱 把大愛灑向人間
——赴臺參訪慈濟佛教基金會手記
“慈濟是中國慈善組織在全球做扶貧和人道主義救援的楷模。近20年的時間裏,慈濟先後在70多個國家和地區做過扶貧和人道主義救援,救援資金物資達數億美元,惠及數千萬貧困和受災人口。在逐漸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今天,中國應該也能夠為全球扶貧和人道主義援助作出更多的貢獻。慈濟作為一個中國慈善機構在全球扶貧的實踐對我們具有示範意義。”
——中國消除貧困獎組委會頒獎詞
在臺灣,有一句話流傳甚廣:當災難降臨,首先到達現場的有三類人,一是專業救援人員,二是媒體人,三是慈濟人。
在慈濟,有一句話深入人心:我們不是來奉獻的,我們感恩有這樣一個機會,可以幫人。
2010年10月16日,來自臺灣的慈濟人站上了第三屆中國消除貧困獎的領獎臺,因其對全球扶貧和人道救援的傑出貢獻榮獲“全球獎”。
2010年10月19日至28日,應臺灣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的邀請,我隨北京市慈善協會參訪團,赴臺灣進行了為期10天的參觀考察活動,走訪了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援建的杉林大愛園區、“九?二一”希望工程——大里高中以及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所屬臺北慈濟醫院、花蓮慈濟醫學中心、大愛電視臺、內湖環保站、慈濟總部花蓮靜思堂,與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及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了座談交流。證嚴法師在靜思精舍會見了北京慈善協會參訪團。考察團所到之處,受到了相關機構和人員的熱忱歡迎和親切接待。通過一系列參觀考察活動,對臺灣的慈善工作有了深入的了解,印象深刻,難以忘懷。臺灣慈善事業起步較早,社會參與面廣,目前臺灣擁有各類慈善組織近300家,其中社會影響力最大的是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該會是臺灣最大的民間團體,擁有信徒380萬人,創建至今,總共勸募籌集資金數百億新台幣,救助人次超過130多萬人。
臺灣花蓮是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總部所在地,和鬼斧神工的太魯閣風景區並列花蓮兩大“奇觀”,每日訪客如雲。整個園區由慈濟醫學中心、靜思堂、靜思竹軒及慈濟大學園區組成,建築以灰白色為主,精緻素雅。
慈濟靜思堂位於慈濟醫院右側,由13層樓挑高的講經堂、史料館等組成,有如一座慈濟歷史博物館。訪客來到靜思堂門口,説明來意,即有志工(志願者,下同)引領參觀。
“好事應如花香,隨風愈傳愈遠……”
了解慈濟,不可不了解創始人證嚴法師。現年74歲的證嚴法師是臺灣著名僧人和社會慈善家,她于1966年創辦了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多年來,證嚴法師與其弟子,奉行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自立清修的生活,並以出世的精神,積極投入入世的社會救助工作。這位以低調著稱的女法師,俗名錦雲,1937年生於臺中縣,上世紀60年代開始修行。1966年,有感於臺灣東部民眾缺醫少藥、生活清貧,證嚴法師親手從竹林中鋸下30個竹筒,發給30個信眾——都是純樸的家庭主婦,要求她們每天買菜之前,先投5毛錢(新台幣,下同)到竹筒裏,積少成多以救濟他人。慈濟人把這段時期稱為“竹筒時代”。
“為什麼每天投5毛錢?一個月繳15元不是比較簡單嗎?”信眾們不解。“不一樣的。”證嚴法師説:“一個月繳一次錢,一個月才發一次善心;每天存5毛錢,錢雖微薄,可貴的卻是日日存有那顆救人愛人的心。”
“5毛錢也可以救人”的説法口耳相傳,參與的人越來越多,終於促成“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的成立,一群手挽菜籃的主婦,寫下了慈濟歷史的首頁。後來,慈濟慈善濟貧的工作也由花蓮一隅逐步擴展到全臺灣。1980年,為籌建花蓮“佛教慈濟綜合醫院”,財團法人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成立。該會秉承佛教“慈悲喜舍”的仁者情懷,結合海內外熱心人士,發揮“千手千眼”的力量,使病者得醫,餓者得食,寒者得衣,富者得樂。讓孤苦老弱者,得到心靈上的慰籍。
當時,臺灣東部地區醫療設施不足,許多重症病人須送往臺北診治,路途遙遠常貽誤時機。證嚴法師遂發起籌建慈濟醫院。據説,籌款之初曾有人願意捐出兩億美金,慈濟信眾聞之莫不欣喜,證嚴法師卻不為所動。為什麼?道理和“每天攢五毛錢”一樣:“若憑空獲得這筆錢,我們如何體會聚沙成塔那種力量?又如何體會自己做主人的踏實感?”時至今日,慈濟的善款仍以小額捐款為主。
1986年,慈濟綜合醫院落成開業。建院歷經六年,證嚴法師四處奔走籌款,艱苦備嘗。建院以來,現有主任醫師80人,住院醫生65人,護士640人,病床800張,人才來源主要以臺大醫院為主,不少醫生留美回臺服務,還有2000多名來自臺灣各階層義工,自願無償地為病人服務,醫院環境優美,醫療設備先進,免收病患住院保證金,收費低廉,每張病床每月只需350新台幣,對貧民實行免費醫療,還不計成本致力提升醫療設備與技術,力求為東部同胞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證嚴法師幾乎每天都要到病房巡查探望病人。
慈濟基金會的骨幹會員被稱為“委員”,承擔訪貧、募款、會務等工作;捐款並留下真實身份的就可成為會員。目前慈濟的經常捐款人已在500萬以上,慈濟志工數以百萬計,慈濟志業也由慈善、醫療、教育、人文擴及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社區志工、環保,被稱為“一步八腳印”。為了宣揚大愛的理念,慈濟基金會出版多種刊物,還有自己的電視臺——大愛電視臺。證嚴法師説過:好事應如花香,隨風愈傳愈遠……他們希望將慈濟的精神,散播給更多的人。
如此龐大的機構、每年幾十億新台幣的善款如何管理?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説:“慈濟推廣的是以人為本,感恩、尊重、愛的基本理念,可以説是以愛來管理。”至於財務管理,第一個層次是由專業人士打理,每一筆捐款都要有收據,收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二個層次是精神上的,要秉承誠正信實的理念,這是基金會最重要的價值觀。
1999年“9?21”大地震、2002年澎湖空難、2009年“8?8”水災……當臺灣人遭遇不幸時,身著藍衣的慈濟人要求自己“第一個抵達災區,最後一個撤離災區”。
1999年9月21日淩晨,臺灣發生百年一遇的地震。震後不久,全臺慈濟人就迅速行動起來,先後在災區成立了30個救災服務中心,提供食物及帳篷、睡袋等物資。災後重建中,由民間負責重建的108所中小學中,慈濟負責的就有50多所。許多災民在10多年後仍然記得,是慈濟人最先送上熱粥、棉被……
這份愛不僅給臺灣人,也灑向世界各地需要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