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的“學雷鋒”活動已延續近50年。改革開放後,去除特定時代的烙印,重新發現雷鋒的當代意義,日益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回顧雷鋒22年的人生,會發現他是一名潮流先鋒:戴紅領巾、主動回鄉當農民、當政府公務員、喜愛拍照片、發表文章、成為煉鋼工人、穿皮夾克戴手錶、參加解放軍、學習《毛澤東選集》……在這些生活裏,雷鋒多了些美,多了些可愛的缺點,更多了些人性的柔軟(2月27日《新京報》)。
隨著3月5日的臨近,近日不斷有人在網上探討“給雷鋒精神賦予新內涵”的話題。對此,我個人認為,在“概念雷鋒”不斷被人質疑的今天,雷鋒精神的內涵,恰恰需要一個“去新”和“提純”的努力。因為片面求“新”,很容易讓雷鋒精神被打扮、被修飾,容易被人依據不同的人文氣候,作出變幻不定的解讀。正因為此,才更應該把雷鋒精神放在傳統美德與普適價值觀的結合點上,從人性化視角,進行一番能夠歷久彌新、更能被人普遍接受的“提純”。
從媒體還原的真實雷鋒生活來看,雷鋒精神的最“純”之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忠誠。從做拖拉機手到煉鋼工人,從煉鋼工人到參軍,雷鋒的個人收入一次比一次低,而選擇的依據,無一不是從國家建設的需要出發。堅持把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結合在一起,是雷鋒精神的最動人之處;二是仁愛。幾十年來,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是雷鋒事跡中的最主要內容,也幾乎成了雷鋒精神的代名詞;三是智慧。雷鋒愛學習、肯鑽研,是一個有思想、有內涵、敢表達、善表達的人。拋開內容中難以避免的歷史局限,這種求知上進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態度,無論于社會、于個人,也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是值得推崇的。
在新的背景下理解雷鋒精神,如果強調那個時代賦予他的政治概念,無疑太抽象;如果僅僅局限于“做好人好事”,無疑又太片面。“提純”之後的雷鋒精神,起碼有兩點令人可感可知:一是無論時代怎麼變,只要人心向善的社會主流思潮沒有改變,“提純”之後的雷鋒精神,就永遠不會過時,也用不著修飾打扮;二是把有血有肉的真實雷鋒與雷鋒精神對比來看,雷鋒不僅人人可學,而且沒必要完全照抄照搬。不僅可以全面地學,也可以有選擇地學。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能把自己人性中最美好的那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即使沒有和學雷鋒聯繫在一起,其實也是實實在在地“學雷鋒”。(馬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