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旺報》4日刊出評論説,臺灣企業在大陸有先行紅利。不過,隨著大陸經濟快速崛起,大量的國際公司進入大陸市場,從設計、研發、到産品結構和管理能力都遠超過本土企業,提高了競爭的平臺。臺灣企業無論在語言、文化和經歷方面都和大陸市場相同相似,正是可以大顯身手的好時間和好機會。
文章摘編如下:
臺灣餐飲業發達,種類模式繁多,從小攤小販到大型餐飲都做得風生水起。在這十幾年進入大陸的企業也多,奶茶店如CoCo、麵包房如85度C都引領了一种經營模式。但做得最好的還是臺企在大陸本土開創的品牌或者加盟品牌,如頂新集團旗下的德克士和康師傅精品牛肉麵,以及統一集團加盟的星巴克咖啡、Cold Stones冰淇淋和Mr. Donuts。不過,臺灣企業需要警惕其“先行”紅利在迅速消失。
臺灣企業在大陸有先行紅利。不過,隨著大陸經濟快速崛起,本土企業也開始受到資本市場的關注,臺灣企業的紅利開始加速消失。
與臺灣比,大陸幅員遼闊,餐飲業的南北差距巨大、沿海和內陸差距巨大。外來企業在大陸一般重點會在沿海城市,尤其是在一線城市居多。除麥當勞和肯德基有能力進入三四線城市外,大部分都固守一個城市發展。
永和大王近15年在北京上海發展還不錯,但進入消費能力也不錯的福建市場後就不得不退出。
臺灣人在北京創業的呷哺呷哺火鍋連鎖也非常紅火,但是輻射能力偏差,跨區域發展更是問題。85度C在上海做得非常好,但是到了北京也沒有原來的效果。大陸區域性強是關鍵問題。例如北京、上海和深圳都是一線城市,但能在這幾個城市同時做起來的餐飲企業不多。
臺灣的一茶一坐針對的基本是中高端客戶群體,但也因此受限。在上海容易做好,但到了餐飲西化的廣州就要和本地的綠茵閣西餐比拼。
臺灣企業的強勢在於它的管理能力、研發能力以及宣傳經驗。如果希望在大陸做強做大,需從本地客戶的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為出發點,甚至和本地企業合作,由表像期望值為切入,通過公司運作,增加宣傳力度,以滾雪球方式以點連面走入大眾市場,發揮其理念之先優勢、管理特長和品種研發優勢,這樣在大陸市場會發現很多新機會。
還需要注意的是,大陸的政府政策對餐飲要求非常高,尤其在工商、稅務、衛生證照的辦理上多而嚴,供應鏈也極大限制餐飲企業的靈活性和進貨的選擇管道。如果要做大做連鎖,就必須符合政府的要求,這極大限制了發展的空間和競爭力。
此外,大量的國際公司進入大陸甚至在虧損的情況下,雇傭了頂級的管理人員,進入大陸市場,從設計、研發、到産品結構和管理能力都遠超過本土企業,一開始就提高了競爭的平臺。本來循序漸進的消費産業就被打亂。這在一線城市如此,在二三線市場也是類似。
因此大陸現有的大格局又與美國、日本甚至臺灣不同,不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模式,受到來自於世界的過多資訊影響和自身過速發展影響,跳躍性極強,有時容易亂了思路。然而,發達國家早已經確立了各种經營模式,如何能很好結合本地市場的客戶特點和消費能力,將管理、研發和資金與本土市場結合起來,才是最為行之有效的。
臺灣企業無論在語言、文化和經歷方面都和大陸市場相同相似,正是可以大顯身手的好時間和好機會。(王海 大陸餐飲業資深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