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伸
GDP高增長的兩個隱憂
專家認為,中國高能耗增長不可持續,增速下滑迎來結構調整良機
2010年中國GDP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每人平均GDP也首次突破4000美元,進入中等發達國家水準。上周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經初步核算,中國2011年全年GDP471564億元,同比增長9.2%。
記者採訪多位專家表示,中國GDP的高速發展是以巨大的能源消耗為代價,産業結構以粗放型為主,且中國還面臨地區和城鄉巨大差異,從本質上而言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以及資源環境瓶頸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重要矛盾。
區域發展不平衡
國家資訊中心宏觀經濟預測部主任牛犁表示,每人平均GDP只能總體反映或者反映一般意義上經濟發展水準,絕不意味著中國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況且中國還面臨著中西部、城鄉發展的巨大差距。
牛犁分析,近年來中國GDP快速增長主要得益於中國正處於工業化快速發展階段,其中製造業尤其是重工業比重大,通過大量固定資産投資帶動經濟快速增長。
“從收入上看,現在的情況是政府拿走的那塊越來越多,企業拿走的比例也是穩步上升,只有老百姓拿到的比重在逐步減少。算上這些因素,中西部的每人平均收入差距還會更大。”牛犁説。
中國的經濟發展還面臨著巨大的地區和城鄉差異。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北京每人平均GDP7.59萬元,鄰近的河北省只有2.86萬元。
“北、上、廣部分地區的生活水準可能和倫敦、紐約一樣,但是一些西部地區的生活水準可能只相當於非洲最貧困國家的生活水準。”牛犁表示,地區發展差異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要矛盾之一。
2月20日,國家發改委披露了經國務院正式批復的《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在牛犁看來,這意味著西部大開發進入了下一個關鍵十年。
國內區域經濟專家、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徐逢賢表示,沒有二三十年的快速增長,西部城鄉居民的收入沒法趕上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