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海西動態
閩臺交流活動
了解海西
政策支援
臺灣農民創業園
海西西岸(福建)
農業合作試驗區
臺灣水果轉机站
字號:
廈門經濟特區科學發展與福建新跨越(下篇)

  時間:2011-12-26 10:20    來源:福建日報     
 
 

  走進廈門市規劃展覽館,宛如穿越時空隧道,一座城市的滄海巨變、一個特區的日新月異,在眼前慢慢呈現。

  在這個歷史長廊裏,有一面“廈門榮譽”墻,19面城市榮譽牌匾赫然在列,讓人驚羨。聯合國人居署在授予廈門聯合國人居獎時,曾給予這樣的評價:“廈門讓居民在健康的環境中擁有體面的家。”11月初,首度設置“城市與人”主題的2011年《中國城市科學發展綜合評價報告》出爐,依照“城市應為人而發展”的標準,廈門位列全國20個科學發展典範城市榜首。

  生活在一個以人為發展中心的城市,感覺到的是家園般溫馨。這樣的感覺,不僅在廈門可以感知,在八閩大地也可處處感知。

  “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不是單純的財富積累,而是要不斷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提高群眾的幸福感。”福建省委書記孫春蘭一再強調,要把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有機地統一起來,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好民生工程,像考核經濟發展一樣考核民生工作,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指數。

  發展是為了人民更幸福。近年來,在全省各地,提高人民福祉,成為發展的終極目標。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有機統一,民生指數與經濟增長同步提高,成為各級政府的自覺行動與不懈追求。在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征程中,福建正成為創造財富的熱土,更成為創造幸福的家園。

  民生優先,理念高人一籌

  讓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到幸福,是一座城市的天賦與追求。

  廈門,被譽為中國“最溫馨的城市”。溫馨從何而來?“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這是廈門這座城市對市民的莊嚴承諾。

  住房,是民生之要。安居指數一定程度上就是城市人的幸福指數。

  “老廈門”大多記得,從嘉禾路蓮花路口往東,有一大排錯落的六層建築房子。這就是廈門特區住宅史上首個商品房項目——蓮花新村,一度被譽為商品房建設的“全國樣板”。

  從蓮花路順著呂嶺路而上,就到蔡塘萬景社區。這是廈門首個交付使用的社會保障性住房項目——萬景公寓,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國家藍本”。

  從“全國樣板”到“國家藍本”,因為始終關注最基層的民眾需求,廈門的住宅建設始終走在全國前列。去年,廈門竣工10515套保障房;今年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為4萬套。“房子等人”,成為廈門“居者有其屋”的生動寫照。

  宜居,也是民生之需。昔日水體黑臭、蚊蠅滋生的筼筜湖,變身魚蝦嬉戲、白鷺雲集的城市會客廳。白鷺歸來,印證了廈門經濟發展、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的共贏。生態立市的廈門,勇於承擔生態共同責任,不惜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積極探索九龍江跨區域綜合治理機制,把責任感、幸福感溯流傳遞。

  實踐,源自理念。

  “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小平同志的告誡振聾發聵。堅持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發展經濟與改善人民生活,互為一體,密不可分。

  廈門提出打造“創新廈門、宜居廈門、平安廈門、文明廈門、幸福廈門”,“五個廈門”,最終落腳“幸福廈門”。

  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不僅是廈門的追求,也是全省上下的追求。

  “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為建設更加優美更加和諧更加幸福的福建而努力奮鬥。”省第九次黨代會向全省發出了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動員令。

  在全省上下,順應人民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生活的新期待,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使廣大人民群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成為一種發展責任,也成為一種發展共識。

  “幸福”,在頻頻招手。“一切發展都是為了民生”,民生就是內需,醫療、教育、社保等民生的改善,將大大解除百姓的後顧之憂,提高消費預期,進而刺激消費,拉動內需。保障和改善民生,成為福建省調結構、促發展的落腳點和出發點。2010年,全省財政與民生相關的支出共計1071億元,佔財政支出的63.8%,同比增長19.1%,今年僅省級財政用於民生的支出就達265億元,佔省級財力的64.4%,同比增長22.6%。

  2011年初出臺的福建省“十二五”規劃,首次提出“大力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指數”。“幸福指數”第一次出現在五年規劃中,令人無比期待。即將走過開局之年,在陽光和煦的冬至這一天,在福建會堂別開生面的“五會合一”會場,省委省政府再次傳遞出令人興奮的訊息——今年,新增財力的大部分集中用於民生項目,僅1至11月,全省與民生直接相關支出就達1161億元。

  “明年,我們還將繼續確保民生投入,並確保民生投入增長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省委書記孫春蘭堅定地表示。

  敢於突破,民生先行一步

  城市,被作為衡量幸福感的空間。民生優先,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項項實在的舉措、一個個具體的工程。

  民生保障,也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廈門瞄準全國先進行列,創造了一系列“率先”樣本——率先推行最低工資標準、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線、住房公積金制度,率先推進全民社保,率先實現義務教育完全免費,率先實現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城鄉一體,率先建立多層次的住房社會保障體系……保障體系的覆蓋人群,不分島內島外,不分男女老少,不分本地外地,不分城市鄉村,真正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五年來,廈門市財政一般預算60%以上用於民生保障重點領域,全民低保、全民醫保、全民義務教育、社會保障性住房……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已初步建立。

  全國率先、全民保障、全面覆蓋,已經成為“十二五”期間新的目標願景,教育優先、就業促進、全民社保、基本醫療衛生、住房保障、養老服務六項民生計劃同步行動,全方位打造“幸福廈門”。

  無論經濟領域,還是民生領域,要開風氣之先,都需要敢於突破、勇於創新的氣魄和膽識。

  醫療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是民生領域的焦點、難點。發揚特區先鋒精神,攻堅克難,廈門踏上探索之路。2009年,在全國率先實現了覆蓋城鄉的全民醫保,醫保“廈門模式”被推向全國。

  探索,永無止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2010年7月,廈門出臺意見,自加壓力完善醫保“廈門模式”,按照城鄉一體化“同城同權”的基本要求,在原來住院基本醫療保險待遇一致的基礎上,統一了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門診基本醫療保險待遇,完全實現了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在醫療待遇上的均等化。

  以人為本,民生優先。最難的民生問題,率先突破;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優先解決。這些,不僅在廈門,在全省上下,也是一種共識,也是共同行動。

  2010年初,省委省政府安排了25個大項、47個具體的為民項目;7月,省委省政府作出推動福建跨越發展、打好五大戰役的部署,民生工程列為五大戰役之一,災後重建、為民辦實事項目、重大社會事業項目、保障性住房建設和棚戶區改造等具體民生項目,密集安排,快速推進;11月,在原有民生工程基礎上,省委省政府決定,再推10項惠民實事,推進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商業網點、醫療衛生機構、公交服務、城鄉綠化、保障性住房、中小學佈局等10個方面的項目建設。今年1月,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2011年生産總值、城鎮居民和農民每人平均收入均同比增長12%。年底,全省經濟工作會議透露,預期目標將順利實現。

  民生領域的創新之舉,在福建省強力推出——在全國率先建立12580新型就業服務平臺;在全國率先將勞動保障工作平臺延伸到所有社區、建制村;成為全國首個實現全省醫院就診一卡通的省份,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各醫療機構實現資訊共用;在全國率先啟動蔬菜批發市場干預措施,僅用一週時間就讓菜價重回“一元時代”……

  綠水青山,日益成為一個地方最值得珍視的幸福。為了讓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2010年,福建省在國內率先實行環保“一崗雙責”,明確了地方政府和40多個相關部門的環保職責,未完成任務將被“一票否決”。

  民生政策、民生舉措,踏準先行節奏,迅速變為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既鞏固根基,又彰顯活力,更溫暖人心。

  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經濟發展也必將從民生改善中獲得持續動力。

  凝心聚力,共建幸福家園

  什麼是幸福?140多年前,卡爾馬克思告訴女兒:“幸福,首先是一個人的社會責任。”偉大哲人心中的幸福,已經超越物質,內化為精神力量。

  30年,特區人用特有的責任意識,抒發家園情懷,創造幸福,分享幸福。

  大海沙灘,綠樹婆娑,鮮花盛開。2003年3月國際馬拉松盛大賽事,讓廈門環島路的美麗聲名遠播。舉辦馬拉松的建議,來自100多天前一個叫馬達的市民給市領導的電子郵件。信中説,廈門擁有這麼美麗的海灘和海濱環島路,應該用來舉辦馬拉松比賽。一封市民郵件開啟了廈門馬拉松。

  2010年,一位初中生巴士迷在網上發帖,提出數條線路站點設置不合理等方面的問題,他從29條3元線路中挑出了19條一一分析。廈門公交集團及時調整,降低公交出行成本,從島內到集美灌口,票價從8元降到3元以下。一個帖子引發廈門公交票改。

  拍攝6年,精選300張照片,拼接出60米長的鷺島海岸全景圖。這是廈門退休教師洪勝利的力作,他還打算出詩集頌廈門。

  今年3月,一位名叫“博了博樂”的網友,發了一篇帖子。這位自稱“出身農民、工作在城市的新時代‘農民工’”的網友,一口氣向廈門市委書記于偉國提了9個問題,涉及住房、教育、醫療、島內外一體化、廈漳泉一體化等方面,達2000多字。市委書記向網友發出面談邀請,草根的力量與智慧得到充分認可。

  在創建文明城市的過程中,廈門有兩個“百分之百”——100%的市民贊成參評全國文明城市,100%的市民參與創建文明城市活動。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共7大項100多個指標,都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廈門市把測評體系在當地媒體上公佈,廣而告之。指標,就是百姓的要求,達標,就是為百姓辦實事、謀福祉。

  多年來,廈門堅持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改革措施,大到行政區劃調整,小到公交收費調價,都廣泛徵求群眾意見。率先向市民開放旁聽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不斷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無訟社區、愛心超市、老人餐桌,點點滴滴匯聚成心中的暖流。

  打造“幸福廈門”,特區人發揮主體作用;追求更加美好更加和諧更加幸福的明天,福建幹部群眾齊心協力,凝聚智慧,揮灑汗水。

  保障和改善民生,民意民聲是依據,民願民盼為方向。

  每年年末,省委省政府都要向全省徵集為民辦實事項目建議;五大戰役打響以來,省委省政府每個季度定期發佈進度表,接受群眾的檢閱;連續兩年,省委省政府以深入基層接地氣的方式,開展工作大檢查,同時也來到群眾中間,開展調查研究;年終歲首,以訪民意聽民聲解民憂為主題的慰問活動,把溫暖送到千家萬戶。

  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借服務熱線、民情日記、民生線路圖等有效手段和渠道,了解民聲、排解民憂。

  福州便民呼叫中心“12345”,專門為暢通民意了解民情而創新開闢,全市1391個單位加入系統服務。這是目前國內唯一架構在網際網路的便民服務平臺,同時疊加了網路、電話、電子郵件、短信、傳真等多種方式和資訊技術手段,整合了市長公開電話、市民意見與建議徵集箱和網上信訪等訴求渠道。“12345,有事找政府”,成為政務綜合服務品牌,向全省推廣,年底前全省各設區市全部建成政務服務熱線,與現有的民生服務系統整合。

  寧德市多年堅持“四走訪基層”制度,要求信訪接待走訪基層、現場辦公走訪基層,在基層了解群眾需求,解決群眾訴求,興辦實事,促進和諧。

  群眾的意願,成為發展的強大動力;百姓的幸福感受,讓發展更增添緊迫感。

  在廈門規劃展覽館環形幕太空艙裏,人們可以憑藉高科技手段,感受一段神奇的“穿越之旅”,把未來廈門發展的磅薄氣勢與市民和美生活的溫馨浪漫,提前收入眼底。

  發展為民,是廈門特區30年不變的情懷,更是歷屆省委省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標。幸福,是不變的時代呼喚,也是不變的時代追求。

  站在又一個30年的門檻上,“幸福廈門”打開“大廈之門”;在“三個更加”目標的引領下,福建正迎來發展的黃金期,3700萬福建人民的幸福指數也將進入一個快速提升期。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福州莆田寧德簽訂旅遊一體化發展合作協議       福建媒體赴臺駐點工作三週年座談會召開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