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應對多雨天氣 黑龍江秋收實現顆粒歸倉

時間:2012-11-07 15:05   來源:黑龍江日報

  記者從省農委獲悉,目前全省秋收生産基本結束,圓滿實現了豐收的糧食顆粒歸倉的預期目標。

  這似乎是平常事,但每一個龍江人都深知這個成果的分量有多重,這個成績的取得有多麼不容易。因為今年秋收生産困難之大、挑戰之大超出以往。

  “三難”當前

  秋收挑戰為歷年之最

  2012年金秋,糧食大省如期迎來了豐收的果實——省農情統計,全省糧食生産獲得特大豐收,糧食總産再創歷史新高,預計可達1250億斤以上,實現“九連增”目標。

  然而,豐收的喜悅也夾雜著煩惱——進入收穫期以來,全省出現了多年未遇的多雨天氣。據氣象部門統計,9月1日~10月28日全省平均降水量159.3毫米,為近20年來秋收期降水量最多的一年。同時,受颱風“布拉萬”影響,哈爾濱、綏化、佳木斯等糧食主産區玉米、水稻等農作物不同程度出現倒伏,一些倒伏嚴重地塊只能人工收割。進地難、機收難、晾曬難,秋收戰役面臨嚴峻考驗。

  省農委副巡視員李世潤告訴記者,由於機收效率降低,勞動力用工價格上漲,加之運輸和晾曬成本增加,全省主要糧食作物收穫成本與上年相比,均有較大幅度上漲。水稻、玉米、大豆畝收穫成本分別達到224元、158元和44元,分別比上年增加154元、70元和5.50元,斤糧收穫成本分別增加0.150元、0.065元和0.018元。

  上下一心

  攻堅克難打響“秋之役”

  困難面前,一個聲音讓龍江上下團結一心:一定要把豐收的果實全部拿到手,實現顆粒歸倉。

  農業部領導對我省的秋收生産高度重視,多次詢問了解秋收情況,並派督查組深入到佳木斯、鶴崗等有關市縣實地督導,幫助我省聯繫調入外省收穫機械,出臺扶持外省到我省機收的4000萬元補助政策。省委省政府先後召開秋季農業生産現場會議和加快秋收進度緊急電視電話會議,兩次下發明傳電報,對加快秋收專題部署。省主要領導親自深入基層檢查指導,並要求新聞媒體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搶收快收的良好氛圍。省政府專門成立秋收生産指揮部,農業、財政、糧食、水利、交通、公安、石油等相關部門協調動作,合力攻堅。各市(地)、縣(市、區)黨委政府都把秋收生産擺上突出位置,黨政一把手和分管領導及農口部門集中時間、集中精力抓推進。

  為激勵各地搶收快收精收,10月初,省政府安排660萬元專項資金,對收穫難度大,秋收完成時間早、標準高、效果好的市縣給予獎勵扶持。各地也都結合實際紛紛出臺扶持政策,開設綠色通道,對跨區作業運載收穫機械的車輛,免收過路費、過橋費,確保各地秋收機械運輸及時到位、跨區作業無阻。富錦市對倒伏水稻人工收穫每畝補貼50元;對新改裝的水稻收穫機械實際作業面積達到1000畝以上的,每台補貼2萬元;對村集體建設晾曬場每畝補貼100元;對從外地調入水稻收穫機的仲介人按收穫面積給予1000元到3000元獎勵。綏濱縣拿出750萬元,對人工收割倒伏水稻的每畝獎勵150元,對改造收割機每台補助2萬元。

  為強化督查指導服務,省農委專門成立6個秋季農業生産督導服務組,全委先後共有620人次深入到103個縣(市、區)督導,幫助農民改裝收穫機械、宣講扶持政策、指導糧食晾曬、提供糧食價格資訊。各地也都成立了秋收督導工作組織,加強服務。

  分類收穫 科學搶糧顆粒歸倉

  從9月中下旬開始開鐮,到10月末全省大田收穫全部結束,今年我省秋收生産歷時一個半月,比常年延長半個月左右。特殊的氣候條件,令今年的秋收生産成為近年來時間跨度最長的一年,但令人欣慰的是,終於實現了顆粒歸倉的預期目標,奪取了農業生産最後戰役的全面勝利。

  省農委主任王忠林説,回顧秋收戰役的全勝,領導重視、政策扶持、措施得力,缺一不可。各地在秋收中,堅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地搶收快收,對平崗地能用機收的,一律採取機收,提高收穫效率;對一些坡崗地、邊角地等不適合大機械作業的地塊,採取人力和小型機械相結合的方式,加快收穫進度。哈爾濱、綏化等主産市縣,優先收穫受颱風影響倒伏的水稻、玉米,以防籽粒霉爛和發生鼠害;佳木斯、鶴崗等地,則對低窪有積水地塊,邊搶排積水,邊發動人力,突擊搶收快收。

  據統計,收穫高峰期,全省日平均出動勞動力600多萬人次,出動各類收穫機械近10萬台套;全省近800個大型農機合作社共出動聯合收穫機械7170多臺(套),晝夜奮戰,歇人不歇機,機收面積達2055萬畝;農機部門共指導各地改裝農機具1000多臺(套)。

  與此同時,外省的跨區作業,猶如雪中送炭。收穫關鍵期,在農業部的協調下,安徽、江蘇、內蒙古、河南等10個省區,共有13000多臺水稻收穫機支援我省,參與跨區作業,有力地加快了水稻收穫進度。

  值得深思 搶糧大戰凸顯薄弱環節

  幾經磨難終獲成功的秋收之役,帶給糧食大省的反思也很深刻。採訪中,一些農業幹部紛紛表示,至少有五點體會和啟示,令大家感觸頗深。

  一是農業基礎建設仍需加強。今年秋收之難,難在前期雨水多,田間積水大。究其原因,自然降水多是客觀因素,但田間排水渠係建設不夠、農田水利建設不足,也加劇了問題的嚴重程度。旱能灌、澇能排,這一田間生産的理想模式,與現實的差距之大再一次通過災害凸顯。

  二是農業機械力量仍顯不足。今年秋收期間,我省從省外調入的水稻收穫機械多達13000台,凸顯我省收穫機械力量不足,特別是水田農機專業合作社總量少,收穫機械配備不夠合理,輪式多,履帶式少,遇到極端氣象條件,大機械無法正常運作。因此,今後不僅要大力發展水田合作社,還要科學配置農業機械,提高農業生産全程機械化水準。

  三是農村田間道路亟需建設。産糧大省卻沒有服務於糧食生産、收穫、運輸全過程的基礎設施支撐,秋收之役讓大家再次發出感慨。由於大型機車無法進入田間地頭,一些地方出現收穫完的糧食無法及時裝運出來的問題,只能靠人背肩扛,增加了運輸成本和管理難度。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在我省農區,農村田間道路建設還基本處於盲區。

  四是晾曬場地及烘乾設施亟需加強。今秋,許多地方糧食收穫後,沒有晾曬場地,收穫的糧食只能存置於田間地頭。烘乾設施不足,農民倉儲壓力增大,也給到手的糧食增加了保管風險。這提示糧食大省,必須重視和加強晾曬場地和烘乾設施建設,才能實現糧食安全儲藏、適時銷售、豐産豐收。

  五是農民組織化程度仍需提高。從今年秋收看,越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收穫成本越高、難度越大、進度越慢。相反,由合作社統一經營的地塊,收穫進度快、標準高、效果好。現實給人們又上了一課: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強抗禦災害能力,已成當務之急。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