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試行勸富濟貧制 謹防勸富濟貧變成劫富濟貧

時間:2012-11-01 10:53   來源:中國廣播網

  【導讀】陜西嘗試"勸富濟貧",動員國企和煤老闆出讓利益。經濟之聲評論:濟貧要靠制度創新,謹防"勸富濟貧"變成"劫富濟貧"。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扶貧資金對於地方政府來説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對於一些地方來説,扶貧任務需要財政的重點支援。但是在陜西,扶貧任務中卻閃動著企業的身影。比方説,陜南的扶貧式搬遷,遷移人口目標達到240萬,需要的資金接近千億元,而這筆龐大的資金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企業承擔的。政府動員企業出資,幫助地方縮小貧富差距,這種方式被一些媒體稱為"勸富濟貧"。

  目前,一些陜西企業在地方的建設中起到了更廣泛的作用。比方説陜北的"村礦利益共用機制",就是先富起來的煤老闆獲利後自發為當地村民修橋修路,到地方政府出面有組織地實施"結對幫扶",再到前兩年神木、府谷兩縣動員煤炭企業家捐助成立數十億的教育、醫療慈善基金。從2011年起,陜西開始探索讓地方國企直接參與地方民生工程。

  陜西一位省的領導曾經坦言。"在不影響企業正常經營活動的前提下,我們試圖在更廣闊的領域引導這些國企多盡社會責任。"比如,在陜西省保障房建設中和扶貧工作中,陜西當地的國企都和陜西省財政共同出資組建起了公司進行運作,在資金上,企業的出資規模遠大於政府。

  《央廣財經評論》,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知名財經評論人余豐慧評論這個話題。

  余豐慧:實際陜西這種做法在全國其他地方都已經有探索,比如企業家幫助建設民生工程,幫助百姓脫貧致富,包括捐贈慈善公益活動。陜西的做法比較規範化,媒體稱之為“勸富濟貧”和利益協調機制,這個嘗試探索非常好,也值得提倡。但歸根結底我國收入分配的差距,包括民生工程和城鄉差距還得依靠制度來保障,機制要進行改革。

  地方政府這種嘗試,可能也跟經濟調整或者説經濟下滑期間的地方財政收入比較緊張,我國經濟已經連續七個季度下滑,地方經濟下滑也比較厲害,特別是地方財政收入和土地出讓金收入。另一方面,民生工程建設任務很重,一些民生工程項目,例如保障性住房,農村脫貧致富,這些東西都需要財政扶助,財政在入不敷出的情況下,各個省肯定要進行一些探索,引導企業來出資建設民生工程項目,幫助地方脫貧致富等等。

  勸富濟貧這從字面上來看好像比較溫柔一些,似乎帶有商量的口吻,但是在實際執行中,雖然説是勸富濟貧,但是企業可能也必須執行,因為要搞好經營就要和政府搞好關係,國家政府是強勢的,政府如果出面即使“勸”也帶有強制性的味道。

  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用我們經常説的一句話,無利不起早,如果一味勸富讓企業犧牲利益,涉嫌干預企業正常生産經營,所以説勸富濟貧同時,一定在其他方面要給企業讓利,要探索長期有效的機制。舉個例子,比如現在北京、上海探索一種機制,在土地出讓拍賣過程中和保障房建設聯繫起來,不但競地價還競保障房,看誰提供保障房面積大,在競拍中就佔據一定優勢,向制度化轉變。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