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份“遲來的愛”。儘管姍姍來遲,但對於河南而言,已是彌足珍貴。
金秋十月,河南迎來了期待已久的《國務院關於支援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中原經濟區正式躋身“國家隊”。
中原經濟區是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的重點開發區域為基礎、中原城市群為支撐、涵蓋河南全省、延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區域。
河南經濟的十字路口
“我們正在編制相關的配套規劃及實施細則,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都在緊鑼密鼓進行著,將來會一一公佈。”10月11日,河南省發改委的一位官員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笑言“都忙翻天了”。
國務院支援河南省加快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一經發佈,立刻引起廣泛關注。中原經濟區一時風頭無二,成為政界、學界以及廣大網友議論的熱點。
“河南一直缺乏一個被納入國家戰略層面支撐經濟發展的規劃。”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楊鄭生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表示,而與此同時,河南周邊地區幾乎都有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唯獨河南一直是“空白”。
中原經濟區由區域經濟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史上最快”,從謀劃、論證,到寫入國家“十二五”規劃,到國務院正式公佈《指導意見》,整個過程僅用了一年半時間,但這背後卻是河南長達多年的艱難等待。
2006年,黨中央、國務院頒布《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後,位於中原腹地的河南一直欲做中部崛起的“龍頭”。但令河南尷尬的是,近年來,全國多個區域發展規劃先後得到國家批復,僅在中部地區以明確的發展目標和功能定位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就有湖北“武漢城市群”、湖南“長株潭城市群”、安徽“皖江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山西“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試驗區”等。與河南為鄰的山東、陜西,亦有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關中—天水經濟區”,而河南卻一直未獲垂青。
2008年,河南以“中原城市群”為載體,爭取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無果而終,而與其同時競爭的“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卻相繼獲取國家戰略層面的支援。
河南作為中國第一農業大省、人口大省,糧食産量最多,經濟總量、財政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相對落後,工業化、城鎮化水準亦相對滯後。
“河南經濟的發展已經走到一個十字路口,必須尋找突破的路徑。”鄭州文交所CEO張保盈博士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坦陳,河南農業發展面臨著後備耕地資源不足,糧食持續增長難度較大,農民增收困難,“三農”問題突出等難題,工業發展亦面臨産業轉型升級等諸多困難。
值此“內憂外患”的競爭環境與發展焦慮的高壓之下,河南一直尋求破繭。
“中原經濟區為河南經濟的騰飛提供了一個載體,一個平臺,可謂正逢其時。”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谷建全對《中國經濟週刊》表示。
指導意見的三大特點
此次發佈的《指導意見》確立了中原經濟區的戰略定位以及保障措施。中原經濟區亦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被定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産和現代農業基地,全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示範區,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板塊,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支點和重要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區”。
《指導意見》公佈後,被解讀為“定位明確”,“亮點十足”。
“《指導意見》作為加快中原經濟區建設的綱領性文件,為實現中原崛起、河南振興指明瞭方向。”河南省發改委經濟研究所所長鄭泰森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表示。
在鄭泰森看來,《指導意見》“有三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是“覆蓋的區域比較廣泛”,像湖北“武漢城市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等皆為一個省份的特定區域或一部分地區,而中原經濟區涵蓋的區域比較廣泛,不僅包含河南全省,還涵蓋了河南周邊省份的部分地區,涉及地域廣泛,人口眾多。
二是“領域比較廣泛”,力求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工業化“三化”的協調發展,而其他經濟區大部分涉及的僅是一個方面,譬如安徽“皖江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以承接産業轉移為重點,“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以發展生態經濟為主旨。
三是“理念和內容比較新”,突出了協調發展統籌發展,不但統籌區域發展,還統籌城鄉發展,不再是傳統意義的發展,而是更加注重“三化”協調發展,並把“三化”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相互依託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