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就不斷有專家學者提出“新一輪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等概念,“資訊和遠端通信”、“網際網路技術應用”、“奈米技術和新材料應用”、“新能源和生物電子應用”等都曾被作為新産業革命的標誌。
時至今日,伴隨本輪金融危機的深入發展以及技術的持續進步,關於“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論述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發展成因
新産業革命影響經濟格局
當今世界,關於“第三次工業革命”已經形成兩種較為代表性的論述。一是以保羅 麥基裏(Markillie,《經濟學家》編輯)為代表,將“第三次工業革命”界定為“數字化革命”。以“3D列印機”為核心,強調生産方式的變化,重點關注數字化製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的應用,並由此改變世界經濟格局,改變製造商品的方式乃至人類的生活方式。二是以傑裏米 裏夫金為代表(《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一書的作者),認為新産業革命必須包含“新能源技術的出現、新通訊技術的出現以及新能源和新通訊技術的融合”三大要素,而“第三次工業革命”就是新能源、新材料、網際網路、物聯網等不斷融合出來的一個數字化製造時代。
儘管當前熱議的新産業革命還有不同的觀點和論述,而新産業革命會否成為真正的革命還需要實踐的最終驗證,但可以看到大的趨勢已經形成。世界各國正在積極採取對策,開始規劃新産業革命背景下未來的産業定位,構建自身的持續競爭優勢。可以説,新産業革命已經初現端倪,將對未來世界經濟發展格局産生重大影響。
新産業革命的産生有其客觀必然性和時代特徵。一是後危機時代迫切需要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支撐。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特別是世界主要經濟體增速下滑,全球經濟復蘇的曲折性、艱巨性進一步凸顯,世界各國都迫切需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亮點擺脫此次經濟危機,而新産業革命成為了眾多國家的共同期待。
二是技術進步是新産業革命的關鍵推手。驅動新産業革命的技術數量激增,數字、網路、鐳射、奈米、機器人、先進材料、新能源等高新科技及其分學科技術加快應用,特別是三維(3D)列印技術的問世,將大大改變製造業的面貌。長期的技術升級和積累最終會形成突破性的力量,由量變引發質變,推動新一輪産業革命,引領世界經濟的增長。
三是各國政府相關政策助推新産業革命的産生和發展。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基於各自國家利益,提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概念和“再工業化”等戰略政策,成為新産業革命的重大推動力。
趨勢特徵
現代資訊技術深度應用
新産業革命的核心是現代資訊技術的深度應用,以數字製造技術、網際網路技術與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的重大創新與融合應用為代表,將推動一批新興産業發展以替代已有産業,並將帶動整個産業形態、製造模式、運營組織方式等的深刻變革,從而催生出一系列新業態、新模式和新機會。
1.製造模式的數字化、個性化。在新産業革命的影響下,“以網際網路為支撐的智慧化大規模定制”的方式將取代傳統的“以大規模標準化”的方式,使得生産製造模式呈現數字化和個性化的特徵。一是數字化智慧製造。二是大規模定制經營。三是製造系統個性化重構。適應個性化需求量身定製成為製造商的核心經營策略。
2.製造組織的虛擬化、網路化。新産業革命中,為適應全新生産方式,無論是産業內部還是産業之間,都呈現出組織方式的網路化和虛擬化趨勢。一是生産組織的虛擬化。新産業革命中,資訊技術的飛躍發展使大量物質流被成功虛擬化而轉化為資訊流,除必要的實物生産資料和産品外,生産組織中的各環節開始分離,使生産方式呈現出社會化生産的重要特徵。二是産業組織的網路化。網路技術應用將製造業職能和各國緊密相連,通過網路平臺、新興商業模式等形式,形成智慧的網路化的産業鏈、供應鏈和創新鏈,使得供應商、製造商、客戶都可以參與産品的開發生産。三是企業組織的扁平化。由於資訊技術的應用和生産模式的變化,使得企業內部結構層次減少,管理幅度增加,組織中的等級制度逐步淡化,從而建立一種緊湊的橫向組織,使組織結構變得靈活、敏捷,富有柔性和創造性,更加有利於資訊的傳遞。
3.製造方式的小型化、綠色化。新産業革命下,産業鏈條可以無限細分,並通過無數小微型企業在一個智慧的網路體系中組織起來,使得製造方式呈現小型化特徵。同時,為了化解人類面臨的能源資源困境,綠色製造和新能源的有效利用也成為了新一輪産業革命的重要特徵和發展方向。一是小型“微觀跨國公司”異軍突起。原有企業將內部鏈條上的生産過程分離出去,轉而依靠外部供應商來供應所需的産品、支援服務或職能活動。産業鏈條分離的過程也是小型微觀企業不斷涌現的過程,其中不乏大量“微觀跨國公司”。二是可持續製造蓬勃發展。隨著生物、奈米、新能源、先進材料等技術的應用,製造商能夠在製造過程中減少使用常規材料和能源。
4.製造趨勢的融合化、服務化。新産業革命的發展體現了一種多元融合的趨勢,新形勢下的製造業是與多種技術融合發展的産物,也是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産物。一是製造與新技術的多元融合。二是製造與服務的深度融合。
5.製造成果的民主化、均等化。新産業革命中,隨著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製造業的崛起,發展中國家將不僅參與新的工業革命,也“可能”分享這一重大變革的成果,但要將可能變為現實,需要在面對挑戰的同時把握好機會。一是新興經濟體、發展中國家參與新産業革命機會均等。二是新興經濟體、發展中國家共用製造業發展成果機會均等。新産業革命目前只是雛形初顯,仍存在不確定性,數字化技術應用也是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同時,美歐國家重振製造業仍有相當長的路要走。這些都給了發展中國家足夠的調整時間。
綜合影響
新技術製造業成經濟亮點
1.新産業革命或帶動世界經濟迎來新一輪長週期
根據康氏“長波論”及兩百多年的世界經濟發展史,重大科技浪潮和工業革命往往與新的經濟長週期相伴而行,此次新産業革命也可能形成世界經濟新一輪長週期的動力支撐。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新産業革命引發製造業産量和生産率加快增長,製造業特別是新技術製造業成為世界經濟新亮點;新産業革命引發全産業鏈效率提升,從而提高整體經濟增長率;新産業革命將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同時參與並共同得益。
2.新産業革命將導致全球製造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主要體現在:一是全球製造業比較優勢格局的變化。發展中國家低要素成本的比較優勢將受到挑戰,發達國家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的優勢將進一步強化。二是全球製造業空間佈局的變化。個性化、定制化要求生産者更貼近消費者與消費市場,過去為追逐勞動力低成本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可能會重新回流到發達國家。同時,全球製造業的空間佈局也正在從單一化向多極化和均衡化方向發展。三是全球製造業綜合實力格局的變化。中國依託于近年來製造業的飛速發展和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完全有可能通過變革和創新來提振中國經濟發展實力,由“世界工廠”走向“全球製造業中心”。
3.新産業革命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實施“再工業化”和“製造業回歸”的戰略支撐
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特徵和實施舉措主要包括:一是力爭依靠新技術重塑製造優勢,提振實體經濟發展。如美國提出“製造業回歸戰略”,希望在“再工業化”的過程中實現技術變革和産業變革,並通過重振製造業來進一步領導全球經濟發展。二是突出綠色低碳發展,以低碳、新能源産業為增長點。歐洲各國紛紛推出“低碳轉型計劃”、“綠色産業計劃”等使低碳經濟成為“再工業化”的重要特徵。
4.城市將在新産業革命中發揮更加核心和主導作用
一是新産業革命使城市的優勢進一步凸顯。隨著城市發展,其作為交通中心、研發中心、技術中心、商業服務中心、資訊中心,以及人才中心的功能越來越強,這些優勢在新産業革命中會進一步顯現,成為産業發展的重要依託和優勢所在。二是新産業革命將帶動城市功能的轉型提升。體現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時尚化、個性化、低碳化的新型製造業將成為城市功能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具有柔性、輕型、智慧等特徵的製造業體系將重新成為城市發展的重點。三是全球城市網路聯繫更為緊密。城市與城市之間基於各自功能結構、地理結構、市場結構和比較優勢的基礎上,正在進行重構,已經形成了更為密切的協作網路和更為重要的功能體系,將推動城市成為各個國家經濟增長的引擎和國際貿易的基石。
5.新産業革命將引發全球就業結構和態勢呈現“創造性”破壞
就業結構總是伴隨産業結構的調整而調整,新産業革命將更為明顯,主要體現在新就業崗位增加和結構性失業加劇並存。一方面,新技術將催生新産業、新業態、新企業,從而創造許多新的就業崗位,高學歷、高技能、熟練工人更容易獲得高薪工作機會。另一方面,傳統産業採用新技術和新工藝,提高勞動生産率,將減少雇工;部分落後企業可能被淘汰出局,也將加劇失業問題。
上海八大戰略迎接新産業革命
順應新産業革命,上海未來要進一步聚焦重點領域,選擇性地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力爭在全球製造新格局中佔據一席之地,引領“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的轉變。
1.聚焦智慧製造、綠色能源和數字服務,選擇性搶佔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制高點
可選擇攻克發展的領域是:一是智慧製造産業,主要包括機器人、精密儀器、高端機床等。未來關鍵是要加強機器人核心技術研發與攻關;培育優勢企業主體,促進重點企業做大做強;推進在重點領域、重點行業應用示範。二是綠色能源産業,主要包括風電、核電、太陽能等。未來關鍵是要擴大示範應用規模,推進示範電站(特別是工業廠房屋頂、別墅屋頂等)、示範風場的建設;協調電力公司,支援新能源並購工作;支援龍頭企業發展,幫助其渡過難關;培育和發展第三方檢測機構。三是數字服務産業,包括數據的收集、處理、傳播、存儲、流通、服務以及相關軟、硬體研發製造業,主要由數據內容業、數據服務業和數據軟硬體研發製造等産業領域構成。未來關鍵是繼續爭取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扶持,在符合條件的領域、區縣和園區,率先自主開展資訊服務業、雲計算等試點示範;支援新模式、新業態、新服務的發展和應用。
2.圍繞新一代資訊技術、新能源技術、綠色低碳技術、新材料和生物技術等關鍵領域
主要包括:一是新一代資訊技術。重點提升整合電路設計水準和市場化能力;加快新一代行動通訊技術的研發和産業化;加快物聯網技術産業化,突破感測器、控制晶片等核心技術,實施環境監測、智慧安防等一批應用示範工程,促進形成物聯網産業鏈。二是新能源和綠色低碳技術。重點發展新能源接入與控制、智慧變電站等智慧電網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同時加快風電機組中發電機、主控制器及系統等關鍵部件自主化。三是新材料技術。重點開展奈米、超導、智慧等共性基礎材料的研究。四是生物科技。重點加快突破抗體藥物、高端疫苗、新型疫苗和診斷試劑、高端化學藥物、現代中藥等方面的研究和突破。同時,上海還要著重加強産業融合技術交叉領域的技術突破,加強應用技術創新和檢測技術創新,加強産業形態和應用模式的跨界組合,注重構建技術轉化平臺。
3.重點支援在滬跨國公司和市屬大企業集團生産、組織及技術模式創新
一是生産模式創新。鼓勵企業將原有內部産業鏈條上的部分非核心環節進行剝離和細分,鼓勵開發精品或特定個性化産品,推動行業發展的專業化、個性化。推動綜合整合、柔性生産、精密製造等先進技術融入設計、製造和行銷的全過程。二是組織模式創新。建立涉及産品設計、製造、銷售等各個環節的網路平臺和互動機制,推動電腦輔助設計等技術及倣真實驗、協同研發等新型工業研發模式在汽車、船舶、航空、日用消費品等領域的深化應用。推動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産品生命週期管理等應用於企業管理。三是技術模式創新。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援企業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建立海外研發基地或收購海外科技和研發機構。四是積極培育“微觀跨國公司”。重點培育一批基礎較好、潛力較大、行業帶動性較強的中小微觀企業,推動其發展國際業務,推動其在全球範圍內的專業化生産、精準化管理、自主化創新、集約化經營和品牌化運作。
4.推動上海製造業企業實現“兩頭在滬、中間在外”發展轉型,塑造産業鏈競爭新優勢
未來上海要聚焦重點領域加快推動“兩頭在滬”的發展轉型。其中,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要加強核心關鍵技術的研發與公關、産品的市場化推廣等,製造基地的佈局應嚴格把握産能與發展規模;先進製造業領域要將發展“兩頭在滬”企業作為未來轉型發展提升的重要方向,重點推進汽車,鋼鐵、石化等行業研發設計與行銷交易這兩頭的高端服務,將研發設計成果的生産製造環節,或“産能實現”過程,部分外移到勞動力成本相對合理,要素資源相對豐沛,性價比較為適中的城市,製造環節中具有綠色、低碳、科技、時尚、輕型的環節或領域上海應予以保留並大力發展;傳統消費品製造領域,要加強時尚設計、交易展示等的發展。
5.基於資訊技術深度應用,以平臺經濟引領服務經濟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創新
一是線上服務。加強網路、資訊、通訊等技術的創新應用和發展,通過三維虛擬技術實現立體互動,積極推廣實時網路交流和電子交易。二是個性化定制服務。建立功能多元化、使用簡單化、服務互動化的個性化服務産品定制平臺,實現在電子商務環境下與客戶進行實時數字化、互動式交流和資訊管理,通過大型數據庫、數據挖掘和數據倉庫技術對海量客戶數據和商業數據進行管理和智慧化分析。三是互動服務。實現虛擬與現實的實時溝通交流,積極拓展數字電視、移動電視、手機媒體、互動式廣告等多領域的互動服務。四是整合服務。通過資訊、網路、通訊技術整合服務資源,實現線上、線下資源全面整合、綜合配置、功能表式定制、一站式解決。五是平臺服務。重點發展國際貿易和海外行銷促進平臺、國際財經資訊國際資訊港平臺等,及各類産業專業型服務平臺、展示交易型服務平臺、生活服務型服務平臺。
6.以開放戰略融入全球化,參與新産業革命的技術開發、規範制定與戰略分工
一是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發展空間。進一步擴大金融、物流等服務業對外開放,穩步開放教育、醫療、體育等領域。鼓勵跨國公司在華設立地區總部,整合其全球和在華採購銷售、研發、資金管理等業務。支援有能力的國內企業開展跨國並購,培育本土的全球性跨國公司和著名品牌。二是加快解決擴大開發遇到的制度瓶頸。主要是在海關監管、外匯管理和稅收制度等方面加快接軌國際。三是著眼于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上海“四個中心”建設。建設國際經濟中心,就是形成全球資源配置中心,載體就是開放的市場機制和中國公司總部集聚。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就是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最終實現自由兌換前提下,確立全球人民幣中心地位。建設國際貿易中心就是要大力發展離岸貿易等新型貿易,推動自由貿易的發展。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就是要形成自由港的功能和制度。
7.建設個性化、智慧化、網路化、低碳化智慧城市單元,加強資訊化與城市化深度融合
一是繼續提升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水準。通過建設和打造寬頻城市和無線城市提升改造基礎網路,推動城市光纖寬頻建設、無線局域網建設和寬頻網路無線化。有序推進“三網融合”,提升網際網路國際、省際出口能力,構建亞太通信樞紐,建設國際化水準的資訊基礎設施。二是加快建設公共資訊平臺。促進網際網路數據中心規模化發展,積極推廣雲計算等新技術在數據中心的應用;大力拓展面向離岸外包和專業服務外包領域的高端服務外包模式;不斷拓寬超級電腦應用和公共服務領域;引進全球性、集團級運營和服務中心。三是深入推進智慧應用體系建設。四是創新打造新一代智慧城市單元。
8.塑造制度改革創新“紅利”,形成適應新産業革命發展的內在機制和外部環境
密切關注新産業和新業態的制度政策需求,先行先試,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率先突破制度瓶頸。一是創新關鍵技術突破和産業化的制度安排。二是創新新興産業發展的投融資機制。三是建立有效保護智慧財産權的制度規範。四是創新人力資本集聚的制度安排。 (《國際金融報》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