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方位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

時間:2012-02-09 11:05   來源:國際金融報

上海虹橋商務區

  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2012年度的主要目標:

  ●重點確保全年商品銷售總額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

  ●貨物貿易總額增長10%,服務貿易總額增長15%,對外直接投資增長10%以上

  ●利用外資在穩定規模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品質,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50家

  據新華社2月7日報道,在日前舉行的上海市政府工作會議上,上海市副市長艾寶俊表示,“上海今年將在搭建大平臺、服務大市場、推動大開放、優化大環境上下功夫,全方位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

  新華社援引艾寶俊的話公佈了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2012年度的主要目標:重點確保全年商品銷售總額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貨物貿易總額增長10%,服務貿易總額增長15%,對外直接投資增長10%以上;利用外資在穩定規模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品質,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50家。

  “這是比較切合實際的發展目標。”2月8日,上海市政府的一位離任參事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這些目標和舉措都基於上海在港口、航運、乃至金融等方面的綜合優勢,並朝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最終目標前進。

  據去年6月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商務委主任沙海林的表述,“2015年,上海將基本擁有比較完備的國際貿易中心核心功能框架;2020年,上海將計劃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現代服務業發達,萬商雲集,服務長三角地區、服務長江流域、服務全國,與國家經濟貿易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貿易中心。”

  找準定位 著力“三點”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建設2009年3月正式升格為國家戰略之後,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提法也被廣泛討論,甚至有專家認為,橫向比較倫敦、新加坡等城市,作為中國最大的港口城市,上海同樣擁有豐富的內河航運、海運、陸路運輸、航空運輸等方面的資源,在發展金融中心的同時,也適合建立國際貿易中心。數據顯示,去年上海海關監管進出口貨物首次突破8000億美元,比2010年增長18.6%。

  從2010年起,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就不斷有新的動作。比如去年12月底,據《人民日報》報道,由商務部、科技部、國家智慧財産權局和上海市政府共同合作的中國博覽會會展綜合體、上海市國際技術進出口促進中心和中國(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平臺就同時啟動,標誌著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步入新的階段。

  2012年,上海也已確定繼續發力建設國際貿易中心。艾寶俊表示,今年將在形成多層次共建機制的基礎上,依託浦東“三港三區”、虹橋商務區和後世博園區等空間載體,推動國際貿易中心“十二五”規劃的十大平臺逐步落地。

  “‘三港三區’實際上展現的是上海對外貿易方面的優勢,虹橋商務區吸引更多的是長三角的企業家和消費者,世博園區一直是上海的城市名片。著力這三點,是找準了貿易中心建設的定位與目標。”上述離任參事認為,“但推動十大平臺建設,仍需要時間打磨和考量,不能未加考慮地快速出臺。”

  推動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建設

  在確立依託浦東“三港三區”、虹橋商務區等空間載體,推動國際貿易中心“十二五”規劃的十大平臺逐步落地的同時,艾寶俊還提出,將推動鋼鐵、有色、鉑銀、化工、石油、汽車等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建設,提升對周邊區域輻射力。

  “從歷史上看,上海一直是製造業強市,出現過不少優秀的製造業企業。”上述參事告訴記者,“但近年來,上海一直在謀求轉型,專注服務,傳統産業企業也‘越走越遠’。但從其他世界貿易中心城市的發展來看,一定比例的工業産品的交易在貿易中必不可少。同時,就上海自身而言,我們既有寶鋼、上汽、高橋煉化等大型企業,也有大大小小非常多的鋼材、有色金屬等貿易企業,還有黃金期貨交易所等金融平臺。所以,在官方層面推出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可謂及時雨。”

  區域專家徐長樂認為,此舉首先將集中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的貿易資源,因為,上海的航運資源、港口資源優勢非常明顯,“可以説是天然的、不能為貿易企業所忽視的優勢”。其次,在形成知名度和交易量後,上海未來將逐漸形成國際性的交易平臺,尤其是中國一直是鐵礦石、進口汽車、化工原料等的需求大國。“同時,上述交易平臺將與去年成立的舟山新區相呼應。”徐長樂稱,因為,舟山新區也曾提出過“大宗商品運輸港口”的説法。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國際貿易中心的建設,媒體2010年曾分析,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和虹橋商務區將成為貿易中心建設東西互補的兩個“著力點”。在艾寶俊的表述中,上海綜合保稅區和虹橋商務區不出所料地被提及,但定位目標也更為具體:建設消費品和重要工業原材料的進口基地,擴大上海在全國的進口比重。

  “這是一個相對比較新鮮的提法,也在意料之中。”徐長樂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比如,當初虹橋商務區國際貿易中心的定位中,就曾有過‘國際採購中心’的提法。”

  推進建設貿易翻譯基地

  對於在上海從事出口貿易生意多年的江蘇人張先生來説,他最樂於看到的一條資訊就是電子商務,“這一方面是外貿出口企業的發展方向之一,更能節省成本,推廣自己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買家前來進行業務洽談。”

  艾寶俊提到,將全年支援打造5個以上交易額過千億元的大型電子商務平臺,培育15家以上年收入過億元的全國知名電子商務企業和2至3個電子商務集聚區。艾寶俊稱,上海將加強國際設計和貿易促進中心建設,提升出口産品附加值和競爭力。建立部市工作會商機制,完善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政策保障。

  在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2012年度的主要目標中,艾寶俊還提出,上海將開展新一輪服務外包重點企業和專業園區認定工作,構建服務外包資訊平臺,籌建上海市服務外包企業協會;推進建設國家文化服務貿易翻譯基地。

  “僅從‘貿易翻譯基地’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上海對貿易中心建設的誠意。”張先生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在他多年的經歷中,“似乎是首次聽到這樣的説法”。

  “現在,最關鍵的就是將這些舉措落實。”徐長樂建議,“在部分舉措內容中,可出臺相關的細則,給出更明確的目標和説法。”

  “上海正面臨外界所謂的轉型‘陣痛期’。”徐長樂對記者説,“就2011年的GDP看,仍將在全國處於倒數位置。在固定投資等增速將繼續低迷的情況下,貿易發展方面的舉措已不光是為了國際貿易中心的建設,還可能為上海經濟提供新的發展方向,並最終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航運中心建設提供新的動力。”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