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種企佔廣東三成市場 外資種企對中國種業市場衝擊最大的是高附加值的品種
打扮得五顏六色的不是幸運星,而是一瓶瓶穿上了彩衣的種子。在昨天開幕的廣東種業博覽會上,不少新奇品種都引起了觀眾們的好奇。而在忙碌的背後,外資種業企業氣勢洶洶的姿態也讓國內種企感到如芒在背。
種子穿彩衣可以防蟲
給種子穿上衣服?還要是五顏六色的?在廣州市農科院的展位上,一瓶瓶穿上了新衣的種子色彩絢麗,不清楚的人恐怕還會以為是精品店在搞陳列。
記者了解到,這些光彩照人的種子並非純粹追求視覺效果,而是使用了一種“閃酷”系列種子種衣劑。種衣劑是為種子包衣而研製的水溶性液體成膜劑,包衣後的種子錶面光滑,乾燥後不粘連,並且含有植物發芽時必需的營養和活性物質成分。“彩衣其實也是一種保護色,以往蟲子什麼的習慣吃綠色、黑色的種子,看到彩色的東西就不感興趣了。”農科院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説,無論是菜心、甜玉米、辣椒,還是別的蔬菜種子,都可以穿上彩衣。
在博覽會上,一株能結十幾個果的辣椒品種、外表形似哈密瓜的黃瓤西瓜等新奇品種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眼光。記者從主辦方了解到,今年種博會展覽面積1萬平方米,展位270個,其中田間展示品種5231個,比去年增加432個。展覽內容包括糧食、蔬菜、水果等作物種子種苗、種業設備和製劑等,展示品種規模居國內外同類展會之首。
廣東進口種子約佔全國一半
走進昨天的廣東省農業良種示範推廣中心,沿路都可以看到先正達、孟山都等外資種業公司招展的彩旗。有來自國內的參展商表達了對外資種業大鱷大舉進入中國的擔憂,“人家資金雄厚,科研實力也強,市場份額會越來越大的。”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西由種子分公司的南方區經理盛書軍對記者説。
近年來,外資開始由蔬菜和花卉向我國玉米、水稻等種子進軍的爭論一直持續,有人認為,外資種企的進入已經威脅到中國的種業安全。
據悉,廣東進出口種子總量佔全國三分之一以上,其中進口種子約佔全國一半。目前,許多跨國種業集團已以不同方式進入廣東,其中不少種子企業在廣東設立了研發基地。
菜農最看重品質
在廣州從化市江埔街錦二村,菜農陳俊良剛剛播下一包跟本地經銷商買來的菜心種子。“我是進口、國産一半一半地種,國産的上市快,進口的慢一點,剛好時間上可以錯開,總體來説也是各有優勢。”但老陳對記者坦言,儘管進口的菜種每包比國産的貴5角,但賣相上明顯優於“國貨”:“人家的菜心種出來有手指粗,國産的只有筷子粗,要是你也會買好看的吧。”
在種博會上,菜農郭茂昌則告訴記者,讓他決定掏錢買種子的,首先是品質而不是價格,“只要品質好,適應性強,外資的種子就算價錢高一點,也可以接受。”郭茂昌説,每次到類似的展銷會,看到的都是幾個熟悉的外國牌子,這讓他感覺對國內種子缺乏信心。
番茄種子每公斤15萬元
面對外資種企咄咄逼人的態勢,國內種企和科研機構都感到越來越明顯的壓力。“看看這次博覽會,90%以上都是外資的品牌,有的看著是國內的企業,實際上都是代理商。”南寧市桂福園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宋鋼對記者説,種業經營風險大、投入大,外資品牌經過多年浸淫,具備雄厚的財力和完善的研發體制,而國內無序的競爭狀態加劇了種企的生存艱難的狀況。
記者了解到,目前,外資種企對中國種業市場衝擊最大的是一些高附加值的品種,例如番茄,價格高的每公斤售價達到15萬元。儘管對農民而言種一畝地要花800元買種子,但只要種得好,一畝地收入能在萬元以上,花在種子上的成本也就不在話下了。“人家看中的就是這些賺錢的品種,一箱種子就能買一輛賓士了。”一位種業經營者對記者説,“人家越賺錢,越有實力搞研發、搞市場,現在廣東外資種企的佔有率可能已經有30%了,這將是一個惡性迴圈。”
不過,儘管外資種企勢頭很猛,近年來,廣東也加強了科研方面的努力。記者了解到,作為中國科研育種強省,廣東的水稻、蔬菜、花生、甜糯玉米等作物育種水準居全國前列,年培育各類作物新品種600多個,審定通過100多個。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良種推廣部副經理黃紹力告訴記者,廣東在菜心、白菜、芥菜等葉菜類以及甜玉米、苦瓜、茄子等品種的培育上,有自己的優勢,此外,研發的成本相對較低。
不少種業界人士在面對記者採訪時都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只要政府加大力度,扶持自主品牌,我們和外企不是沒得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