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11月19日電 (記者 董會峰 路梅)數百名兩岸知名專家學者和工程界人士19日聚集臺北,研討在臺灣海峽如何架設橋梁或修築隧道。
在2012海峽兩岸橋隧通道工程學術研討會上,大陸參訪團團長、福建省交通運輸廳總工程師陳培健説,海峽兩岸橋隧通道工程學術研討會自1998年首辦以來已歷經九屆,這也是2008年以來兩岸專家學者和工程業界在寶島第二次聚首。本次研討會的主題是修建海峽橋隧通道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橋隧方案比選、社會經濟影響和工程關鍵技術。
陳培健表示,“海峽共架彩虹橋,兩岸同圓通道夢”,研討中的臺海通道,不僅是一條寄託兩岸民族情感的希望通道,也是一條造福閩臺、互惠互利的經濟通道。可以預言,只要心存兩岸人民的福祉,經過兩岸專家的持續交流和各方共同努力,在海上架橋、于海底築隧的夢想必將成為明天的現實。
臺灣中華土木技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余烈在致辭時指出,目前兩岸往來藉由空運及海運直航,唯空運運輸成本昂貴,海運運輸時間長,而陸運較便宜、快速、運輸量大又直接。展望未來,直接構築臺灣海峽聯絡通道,以陸運方式(隧道或橋梁)聯絡,為縮短兩岸距離之最佳方案。兩岸血濃于水,興建跨海通道,工程技術上應不是問題,亟待突破的是政治上的思維,需要大環境、氛圍的推動和促成。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同濟大學教授孫鈞現年86歲,他在登臺演講時稱,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臺海隧道或橋梁開工。這位長期致力地下工程研究的大陸知名專家説,興建臺海大通道是兩岸人士的共同期盼,“夢想成真”有賴兩岸各方的不懈爭取和努力。
孫鈞説,就當前認識看,在可能的北、中、南三個過海線位選擇中,最優勢的選位,應是福州平潭至臺灣新竹一線。他認為,修建鐵路隧道過海、另將公路車輛放上鐵路平板車背馱汽車過海的方案比較現實可行。
孫鈞並就海峽隧道總體規劃設計中的若干關鍵性問題發表了看法。他樂觀預計,從跨海隧道的籌劃、勘察、設計到建成,約需18至22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盧耀如在提交的論文中指出,近些年兩岸交往頻繁,密切了兩岸關係,而ECFA的簽訂,對兩岸發展,更顯得迫切需要海峽通道的修建。目前,大陸已將平潭島列為兩岸共同開發的試驗區,選擇平潭—新竹這條線路,是公認較易實現的海峽通道線路。
盧耀如還認為,創新思維、架起兩岸人民心中的隧道,是建設這條跨海藍色快捷通道的關鍵。
臺灣中興工程顧問公司董事長曹壽民“所見略同”。他在演講時表示,兩岸“無形通道”的構築早已開始,多年來的互訪、交流與合作,就是在構建“有形通道”的基礎,兩岸“無形通道”成熟的時候,就是兩岸“有形通道”開始的時刻,祝願“臺灣海峽兩岸橋隧通道”早日實現。
本次研討會為期兩天。主辦單位還特意徵集、遴選了20多篇論文,編輯成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