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構築兩岸共有精神家園

時間:2011-10-28 09:12   來源:光明日報

  只隔著一灣淺淺的海峽,兩岸人有著同樣的華夏文明。然而,就在二三十年前,大陸圖書在臺灣卻是“禁書”。

  斗轉星移,淺淺海峽終究沒能阻擋住血濃于水的兩岸親情。2003年,幾經週折,臺灣進入有條件開放進口大陸圖書發行銷售時期;2005年,在廈門,一聲禮炮拉開兩岸期盼多年的首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的帷幕。此後,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每年在廈門和臺北輪流舉辦。以“書香兩岸情係中華”為主題的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成為兩岸精神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

  今年10月28日至31日,第七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在廈門舉行,海峽兩岸圖書業界同行再度歡聚一堂交流與切磋,共同構築兩岸共有精神家園。

  一同找尋文明之根

  首次華麗亮相的《中國稀見史料》,收錄了首發《太平天國史日曆》1933年手稿本、國學大師清代洪門秘籍《香花僧秘典》舊抄本、咸豐六年《曾國藩手札》手跡等瀕臨散亡的珍貴資料,吸引了海峽兩岸專業人士、媒體、讀者紛至遝來,共同找尋五千年華夏文明中璀璨的文化瑰寶。

  “驚艷”、“震撼”,這是兩岸人民在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上的共同感受。涵蓋中華文化典籍精髓的大陸古書籍《中華再造善本》;收錄國家圖書館所藏全部16000余件敦煌遺書的《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融合廈門、漳州、泉州三地方言,甚至錄製語言發音光碟的《閩南方言大詞典》等一本本厚重的“巨著”在此與世人相見。

  兩岸文人、新銳也聚首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交流切磋。臺灣當代華文作家張大春、河南自由撰稿人顧小白、網路表情“兔斯基”作者王卯卯都來此與兩岸“粉絲”互動交流。

  攜手跨越交流障礙

  上世紀80年代末,兩岸開始往來之初,臺灣民眾面對簡體字,幾乎完全不能解讀其意,簡體、繁體成了兩岸民眾交流的一種障礙。

  近年來,隨著兩岸經濟、文化、人員交往日益頻繁,特別是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在廈門市和臺灣地區輪換舉辦後,創下的諸多“第一次”不斷振奮著兩岸人的心:這是首次由大陸和臺灣共同舉辦、面向全國招展的圖書交流展會;這是臺灣參展商來大陸參展規模最大、人數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圖書展會;借助這個平臺大陸出版人第一次向臺灣少數民族贈送圖書……

  大陸圖書在臺灣掀起一陣陣“熱潮”。在臺灣地區舉行第六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期間,就連颱風“凡亞比”也沒影響到當地市民的觀展熱情,前往主會場參觀、購書和交流的業內人士、讀者達數萬人次。反觀大陸,“能購買到臺灣書籍”也成為吸引人們積極參加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的動力。

  種種“障礙”已經不復存在,兩岸交流合作勢如破竹。從2002年廈門對外圖書交流中心與臺灣書商在廈門合資創立“臺灣書店”到2008年,大陸共引進臺灣版權6100個項目、輸出600余項;2010年,第六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短短10天圖書零售與徵訂就達1840萬元人民幣碼洋。

  齊心共襄華文輝煌

  1998年,臺灣出版社到訪大陸還需幾番輾轉。回首當年事,臺灣圖書出版協會理事長陳恩泉先生感慨萬端。

  這些年來,兩岸出版交流規模從小到大,人數從少到多,途徑從間接到直接、從單向到雙向,內容從參訪到展覽、從一般交流到産業合作,這種優勢互補、互利雙贏的良好格局著實可貴。

  一種“建設兩岸共有精神家園”的意識悄悄萌發:為了讓兩岸的民眾更好地互相認識繁體及簡體字,由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語言文字專家聯合籌劃編纂的《中華大辭典》即將問世;抱著共創輝煌華文市場的目標,海峽兩岸圖書出版業者相聚于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配套活動“海峽兩岸圖書交流與發展高峰論壇”各抒己見;懷著一顆學習共進的心,許多臺灣人對大陸從業者諸多使中華傳統文化再現新生的“金點子”持有濃厚興趣,同時,臺灣有序的圖書市場管理也成為大陸借鑒的對象。

  或許正是這種“建設共有精神家園”的意識,使得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參展規模不斷擴大。臺灣參展商已從首屆近120家出版社擴展到第七屆200多家。28個大陸省、市、自治區400余家出版社、17家期刊社、近30家數字出版及相關單位熱情參展。第七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還把交易會開幕前一天定為“兩岸出版界對接交流與圖書館採購日”,以便業內人士進行現場洽談和訂貨。如今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還吸引了香港、澳門出版産業界人士眼光,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有效平臺。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