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16萬職工大國企 如今一年虧46個億

時間:2016-11-09 10:26   來源:央視
<div class=TRS_Editor><p>  (原標題:一家企業就是一座城:16萬職工的大國企,如今一年虧掉46個億!)</p>
<p>  在去年國內生産總值全面墊底的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經過國家一系列的振興措施的推動,經濟已出現回暖跡象,前三季度吉林GDP同比增長6.9%,比去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高於當期全國平均增速0.2個百分點。</p>
<p>  <strong>“家”與“廠”共命運 鞍鋼包袱之重</strong></p>
<p>  這些變化的確來之不易。這幾年,東北經濟的下滑受到各方關注。針對東北存在的問題,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僅今年以來,就三次出臺重大政策措施,力推東北全面振興。</p>
<p align="center"><img alt="undefined" src="http://cms-bucket.nosdn.127.net/3718dbbbbae54b8fa6af65d148d9679720161108231649.jpeg?imageView&amp;thumbnail=550x0" /></p>
<p>  4月26日,國務院發佈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8月22日,國家發改委出臺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三年滾動實施方案 (2016-2018年);10月18日,國務院召開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推進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深入推進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部署加快推動東北 地區經濟企穩向好若干重要舉措的意見》和《東北振興“十三五”規劃》。三個措施,都越來越具體,越來越深入。</p>
<p>  作為中國曾經最重要的重工業基地,東北經濟到底怎麼了?東北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動力又在哪?央視財經記者兵分三路,歷時半年時間,對東北三省進行了深入的調查採訪,力圖和大家一起梳理出東北經濟的脈絡,並共同尋找東北經濟的未來。</p>
<p align="center"><img alt="undefined" src="http://cms-bucket.nosdn.127.net/c714db07e20048ddb4d0d17fb5f46c6c20161108231714.jpeg?imageView&amp;thumbnail=550x0" /></p>
<p>  眾所週知,東北是我國老工業基地,製造業曾經佔據全國的半壁江山,資源型城市比比皆是,央視財經記者到達的第一站就是遼寧鞍山。鞍山是一座因廠而建的城市,這個廠就是鞍鋼,這個城市,這家企業現在怎樣?</p>
<p>  賈德志,鞍鋼集團一名爐前工,20多年的工齡,每天的工作就是在高爐前煉鐵。記者見到他時,正值上午十點,而此時賈德志已經快兩天沒合眼了。</p>
<p>  鞍鋼集團工人 賈德志:大概有36個小時沒有睡覺了,因為高爐最近幾天正在檢修,得隨時盯著,隨時觀察,看有什麼問題,因為一旦有問題就會出現嚴重後果,所以就不能回家。</p>
<p>  煉鐵爐溫度極高,即使爐外最低溫度也在五十度左右。為了降溫,賈德志把濕毛巾包在頭上,不一會兒濕毛巾就被烤幹了,賈德志得趕緊去水房把毛巾再弄濕,重新裹在頭上。水房成了賈德志每天跑得最多的地方。</p>
<p>  記者:你一天需要跑多少次?</p>
<p>  鞍鋼集團工人 賈德志:不好計算,太多了,應該是無數次吧。</p>
<p align="center"><img alt="undefined" src="http://cms-bucket.nosdn.127.net/fc4519d638e54690b98704e0094b1f7520161108231845.jpeg?imageView&amp;thumbnail=550x0" /></p>
<p>  隨著一爐又一爐鐵水的産出,高爐正常運轉,賈德志終於可以放心回家睡覺了。他像往常一樣,下班第一件事,就是先去看望父親賈仁富,因為父親老賈也曾 經是一名爐前工,他最清楚這個崗位的危險性,每天只有看到兒子平安歸來才感到踏實。老賈告訴記者,自己的大半輩子都在鞍鋼,這些額頭上的傷疤、還有不能正 常走路的雙腿,都是幾十年高溫高強度作業落下的毛病,不過老賈不後悔,因為鞍鋼是他的驕傲。</p>
<p>  鞍鋼集團退休工人 賈仁富:基本上家裏用的吃的都不用買,每到逢年過節,東西更是發個遍,米、面、油、肉,什麼都有。</p>
<p>  因為效益高、福利好,當年進入鞍鋼工作,可以説是很多鞍山人的願望。除賈仁富老伴外,他本人和三個兒女包括兒媳女婿,一大家子七口人,全都在鞍鋼工 作。兩個兒子繼承父業做了爐前工,女兒、女婿、兒媳都是鞍鋼廠辦大集體企業的職工。因為鞍鋼員工的身份,老賈一家人一直受到街坊鄰居的羨慕。不過,近年 來,鞍鋼效益出現下滑,賈德志所在的車間如今訂單大幅減少,待遇已與往年不可同日而語。</p>
<p>  鞍鋼集團工人 賈仁富:你看這些照片,都是我們一起出去旅遊的,現在收入太差了,我們都很久沒有出去了。</p>
<p>  和賈德志一家一樣,鞍鋼有很多這樣的全職工家庭,他們的家庭收入和鞍鋼的企業效益幾乎完全同步。2015鞍鋼集團收入嚴重下降,旗下的上市公司鞍鋼股份營收下滑28.75%,巨虧45.9億元。</p>
<p>  在鞍山鋼鐵公司居家退休管理辦公室,負責人宋井才給記者拿出一張報表,從中可以看出企業目前的種種壓力。2014年鞍鋼集團僅鞍山區域退休人員達12.8萬人,在崗職工10.5萬人,退養比為1:1.2,也就是一個在職職工要養活1.2個退休人員。而整個鞍鋼集團退休職工有22萬人,在職員工 13.9萬人,退養比達1:1.5。</p>
<p>  記者了解到,2014年鞍鋼集團僅鞍山區域退休人員的各項費用總計6.6億元,採暖補貼一項就達1.7億元。</p>
<p>  而當年企業利潤僅為8.75億元,這也意味著單採暖補貼一項就佔到公司利潤的近20%,而退休人員的整體開支更是佔到75%之多。</p>
<p>  鞍鋼集團總法律顧問 計岩:退休職工龐大的開支已經制約了企業的正常發展,這麼沉重的負擔加上客觀市場的疲軟,企業經營局面只能越來越困難。</p>
<p>  <strong>鞍鋼:16萬附企職工之“難”</strong></p>
<p>  記者在鞍鋼集團採訪時,經常聽到一個詞彙:“大集體”,這個在全國很多地方已經聽不到的詞兒,在東北依然盛行。大集體,指的就是集體企業。上世紀七 八十年代,很多東北國企為安置職工子女,都積極創建廠辦集體企業:包括依附於主廠業務的附件廠、醫療所、幼兒園、車隊甚至美容院理髮室等等。</p>
<p>  當時,創辦這些大集體企業,是為了安頓國企職工和家屬,時過境遷,這些大集體企業的日子又怎麼樣呢?</p>
<p>  鞍鋼附屬企業公司,距離鞍鋼集團只有不到兩公里,它管理著鞍鋼集團全部附屬企業,這些企業主要為鞍鋼生産加工配套産品。在公司門口記者看到,門牌上 有些字跡已經脫落,院內雜草叢生、路面凹凸不平,一些辦公室窗戶上的玻璃早已破碎。負責人劉亞楠告訴記者,這座院子有四十多年曆史了,多年來由於缺乏資金 一直沒有修繕。</p>
<p>  鞍鋼附屬企業公司黨委副書記 劉亞楠:哪有錢改善辦公環境啊,正常的開支能困難,還顧得上改善這些次要的東西啊,想都沒想過。據了解,鞍鋼集團共有501家集體企業,員工總數為16萬人,其中退休人員8.5萬人,在冊職工7.5萬人,在冊的職工中,共有2萬人在崗。而困難 職工人數超過6000人,僅企業多年來拖欠的職工取暖補貼都有10億元。在501戶集體企業中,停産半停産的企業數量達到210戶,佔比為42%。</p>
<p>  記者來到鞍鋼一家附屬企業無縫實業發展公司,公司四個車間只有一個在生産,全廠2000多人只有30多人有活可幹。廠區的一片菜地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片約有半畝的地種著黃瓜、豆角、大蔥等蔬菜,原來這是職工在收入急劇減少的背景下,為了節省生活開支自己種的。</p>
<p align="center"><img alt="undefined" src="http://cms-bucket.nosdn.127.net/412885e314284566b4b1d95509b4e92920161108231919.jpeg?imageView&amp;thumbnail=550x0" /></p>
<p>  鞍鋼附企無縫實業發展公司黨委書記 孫維強:你看最高的工資是2500多元,就是最核心的技術人員的,也只是少數幾個人,其餘的都是1000元左右,最低的只有900元。</p>
<p>  在另外一家完全停産的集體企業,記者看到原本1000多人的工廠,如今只有一位企業負責人獨自留守。企業原本寬敞明亮的廠房,因為多年來沒有生産,一些設備早已束之高擱。廠裏唯一的收入,來源於院子裏的這片空地。</p>
<p>  鞍鋼附企鋼絲繩廠黨委書記 陳于凱:臨時租出去,做個停車場,一天可以收入幾十塊錢,算一點小收入吧,也可以解決一點小困難。</p>
<p>  鞍鋼附企二煉鋼冶金加工廠,曾經是501家集體企業當中經營最好的一家,廠長楊海斌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初最鼎盛時期,職工達到3000多人。 原本工廠主要為鞍鋼生産冶金初級産品,當時鞍鋼效益景氣,他們的産品也供不應求。而到了2005年以後,隨著鞍鋼經營的下滑,産品開始滯銷,企業只能尋找 新客戶。</p>
<p>  由於産品結構單一、品質不高,訂單寥寥無幾。此時企業必須通過創新産品來提高銷量,而廠辦集體由眾多職工子弟組成的特點,註定員工學歷和專業水準明顯偏低,技術創新無從實現,向外招工又是何等艱難。</p>
<p>  鞍鋼附企二煉鋼冶金加工廠 楊海斌:外面的人才,覺得工資太低不願意來,即使來了也留不住人,因此産品始終無法創新,品質也得不到提升,原有産品銷路就越來越差。</p>
<p>  目前全廠在崗職工只剩下400多人,這些職工收入主要依靠臨時的勞務派遣。楊海濱每天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尋找新項目。</p>
<p>  鞍鋼附企二煉鋼冶金加工廠 楊海斌:時間太緊了,必須趕緊簽到手,否則這麼多人就沒有收入了,這個壓力實在是太大了,我為此真的很頭疼。</p>
<p>  一家企業一座城 鞍鋼到底有多大?</p>
<p>  鞍鋼集團目前的處境,也極大地影響了整個鞍山市。鞍山民間有句話就是,鞍鋼打個噴嚏,鞍山就會感冒。一個鞍鋼廠,就是一座鞍山城,下面我們就跟隨記者去看看鞍鋼有多大。</p>
<p>  記者乘車進入廠門看到,整個廠區猶如一座城市,不時有公交車穿梭其中,只有遠處的煉鐵爐增添了一些工廠的元素。而鐵爐之外就是鞍山市區的一些高樓大廈,正應了“廠在城中,城在廠中”那句話。</p>
<p>  據了解,鞍鋼集團佔地面積超過120平方公里,廠區面積佔據了鞍山市區面積的三分之一還多,整個集團被鞍山市區包圍,鞍山市區也是依鞍鋼集團而建,同時,在廠區外還分佈著眾多鞍鋼集團的多個機構和下屬企業。</p>
<p>  記者發現,不僅鞍鋼的面積佔鞍山市區三分之一,而且鞍鋼的人口輻射程度也相當高。記者在鞍山市區隨意選取了公交車站,大街小巷、商場門口等幾處不同位置,採訪了不同年齡、性別的路人。</p>
<p>  記者:您好請問您家裏有人在鞍鋼工作的嗎?</p>
<p>  鞍山市民:有啊,我們全家都是。</p>
<p>  鞍山市民:我自己就是在鞍鋼工作。</p>
<p>  記者統計了一下,在被採訪的14位對象當中,有11人表示,家庭成員中有鞍鋼的員工。</p>
<p>  鞍鋼集團總法律顧問 計岩:我們集團在鞍山的人數已共有23萬人,如果按照一家三口人計算,覆蓋人群可以達到60多萬人。</p>
<p>  據了解,鞍山市區人口為145萬左右,如果按照鞍鋼輻射人口65萬計算,佔到市區總人口的近一半。在經濟貢獻度方面,2015年鞍鋼集團的生産總值 為1615億元,鞍山全市的生産總值為2326億元,鞍鋼的佔比接近70%。鞍鋼集團的納稅額也達到鞍山全市稅收的60%,而鞍鋼的投資、出口在鞍山市的 佔比均超過了70%。因此在鞍山鋼鐵公司2015年虧損46億元的背景下,鞍山全市稅收也下降了35.7%。</p>
<p>  國家東北振興研究院副院長 李凱:這種以重工業、製造業為主業的産業佈局,在當今經濟環境下,劣勢尤為明顯,更加暴露了東北産業類型的單一,只有改變這種産業格局,東北經濟才能走出低谷。</p>
<p>  <strong>新一輪東北振興計劃提供國企改革持續推動力</strong></p>
<p>  正是看到東北國企面臨的這種處境,國務院多次派出督導組趕赴東北,國家發展改革委8月26號印發的推進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三年滾動實施方案中,就提出了擬於2016年-2018年開工建設對東北振興有全局性重要影響的,能夠有效補短板和培育新動能的127個重大項目。</p>
<p>  和以往不同的是,在此次的振興方案中,我們除了看到“項目”兩個字,還看到“滾動”兩個字,這也意味著,此次出臺的政策會不間斷地持續地幫助東北的國企改變困局。</p>
<p>  國家發改委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司副司長 楊蔭凱:中央文件裏頭在佈置重大任務的第一條就提到要地方政府轉變職能,然後像國企改革要選擇突破,民營經濟要巨大發展,更多的是從體制機制方面希望東北 能夠進一步的完善,進一步取得,把制約發展的這些制度,制約發展的瓶頸打破掉。</p>
<p>  據了解,方案中提到的項目主要涉及交通(含鐵路、高速公路、機場、軌道交通)、能源、水利、工業、農業、城鄉建設等多個領域。尤其對國有企業改革做了重要部署,將制定和組織實施東北地區國有企業改革方案,在東北地區改組組建一批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和運營公司。</p>
<p>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劉世錦:由過去管資産管企業為主,向管資本為主。再一個就是國有資本的配置的結構是要進行重大的調整,一般的那些過剩的,沒有效益的,或者是民營經濟幹得 了的領域,你沒有必要繼續待在這,你可以撤出來,然後確實是只有國有資本才能做的這麼些領域。</p>
<p>  方案在著力推進結構調整方面,明確了在推進傳統産業改造、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産業等領域的工作任務,包括推動在東北地區開展“中國製造2025”城市 試點示範工作,組織實施一批重大技術裝備首套示範項目,建設若干老工業基地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和示範園區等。而對於解決國企企業歷史負擔方面,國家有關部 門也已經有初步的方案。就是變現國有資本,中央財政在資金上將大力支援。</p>
<p>  國家發改委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司司長 周建平:允許變現部分的國有資産,用這個資産的收益,包括股權的處置的收益來支付改革的成本。就是説,企業有東西改革的錢,當然國家也會,中央財政也會給 一定比例的資金支援,比如大集體改革,國家都有一定的財政支援的。這個已經在黑龍江、吉林都在積極的探索,已經再往前推了,這個應該講,是解決了國企改革 的資金來源問題。</p></div>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