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智造”為大陸經濟生活加入臺灣元素

時間:2012-05-02 09:1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4月舉辦的大陸展會中,“臺灣板塊”最吸睛。

  廣交會上,臺灣展團由53家企業組成,設有67個展位,參展商來自北、中、南;海峽兩岸紡織服裝博覽會上,有23家臺灣本土企業及17家大陸臺資企業參展,規模再創新高;“2012上海臺灣名品博覽會”,共有800家臺灣知名企業參會,商品多多。

  臺灣元素跨海來,讓展會更顯熱鬧,參展臺商的熱情折射出的是兩岸經貿合作大背景的變化。“臺灣元素”加入,臺灣産品、臺灣創意豐富了大陸民眾的生活,也為兩岸企業合作、産業對接打開了一扇窗。

  “臺灣板塊”人氣旺

  越來越多的臺企願意跨海而來,是被展會這個平臺背後的大陸市場吸引,希望可以借力拓展商機。臺灣納金多利公司總經理李奇威今年參加廣交會,簽下了不少訂單。他説:“島內市場狹如淺碟,市場的壓力是許多臺商創業伊始就需面對的。展會搭建供需平臺,是臺商拓展大陸內需市場的一條便捷通道。”

  數字的增加,得益於兩岸經貿大交流大合作局面的形成。自2009年以來,臺灣名品博覽會在大陸舉辦了十余場,臺北世界貿易中心董事長王志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想到大陸來的臺灣企業越來越多,我們才想到要在大陸辦名品展。ECFA正式實施,大陸確立的發展消費性內需、發展中小企業、發展服務業等重點方向,均將成為兩岸合作新契機。”

  展會上的臺灣板塊也往往是人氣最高的。本屆廣交會上,會自己掃地的機器人,精巧鋒利的大力剪刀,安全實用的廚房噴槍……剛在上海舉辦的臺灣名品博覽會上,酷似琴鍵的立體燈、厚度僅有4釐米的全球唯一磁浮系統風扇……臺灣企業希望在大陸展會上把臺灣的特色和美“壓縮打包”帶來,而這些臺灣“智造”,也讓大陸民眾“驚艷”。

  從“製造”到“智造”

  大陸展會為臺商了解大陸市場,找到大陸市場牽線搭橋,時至今日,每次展會上,都有不少臺商現場簽下訂單。不過,隨著兩岸經貿交流的加強和深入,把商品賣到大陸已不是臺商的唯一和最終目的。

  “臺灣智造”是臺灣的優勢,資金和市場則是不少大陸企業的優勢,如果可以在展會上通過企業間“面對面”的交流,找到合作夥伴,顯然是雙贏。因此,在臺灣展區,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臺企帶來的是創意和理念。上海名品博覽會上,首次設立的“綠色貿易專區”裏,呈現出生活與消費的綠色新趨勢,為兩岸企業的未來合作提供了方向性參考。廣交會上文化創意的點子也吸引了不少大陸廠商駐足,探討物化成商品的可能性。

  對大陸展會同樣有興趣的還有島內研發機構的學者,在海峽兩岸紡織服裝博覽會上,就有來自臺灣幾所高校的專家,積極發佈産學研新成果並實地與企業對接。

  跨海而來的臺灣元素對大陸企業而言,可能也意味著一次産業對接或是轉型升級的機會。大陸企業很希望通過展會結識島內企業,找到合作夥伴,共同研發、銷售。對此,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在接受採訪時分析説,過去臺灣的産業形態更像是一塊“飛地”,自成一片,與大陸的生産體系聯繫不夠緊密,兩岸産業之間並未能形成合理佈局。未來只有實現産業合作、合理佈局,兩岸才能真正做到優勢互補,避免重復建設、過度競爭、産業內耗。這對兩岸來講才是真正的利好。

  給大陸民眾帶來什麼

  臺灣企業願意來,大陸民眾也願意逛。大陸展會上的臺灣展區往往是剛開展就出現人潮。在上海名品博覽會上,不少接受採訪的市民表示,跨海而來的臺灣元素給他們提供了近距離體驗寶島生活的機會。而主辦方在推介的時候也説:兩個小時逛遍臺灣,絕對值得!

  的確,對於還沒有踏上寶島的大陸民眾而言,臺灣的商品、從臺灣來的工作人員就是臺灣,逛臺灣展區就是寶島遊。一個展會,于企業而言,是捕捉商機;于兩岸而言,就是一次彼此親近了解的機會。

  臺灣人能不能來大陸參加展會,當年是個政治問題,可能會被判刑。現在,“資匪”、“與匪區貿易”已成笑料。但未來兩岸企業能不能真正實現産業對接,跨海而來的臺灣元素能不能更放光彩,還需努力突破。張冠華分析説:“實現産業對接,會涉及到重大項目或是優勢産業,看似經濟問題,其實如果沒有政治互信,恐怕走不遠。” (本報記者 李煒娜)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