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最新動態
兩岸金融交流
分析評論
相關政策
字號:
全球經濟衰退或成人民幣國際化催化劑

  時間:2012-11-19 14:40    來源:遼寧日報     
 
 

  種種跡象表明,2012年以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正在加快。此舉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人民幣正以超預期的速度加入“世界貨幣俱樂部”。“全球經濟衰退可能成為中國加速人民幣國際化的催化劑。 ”蘇格蘭皇家銀行在近期發佈的報告中稱,人民幣距離成為國際化貨幣只差兩步,且將在五年內實現全面可自由兌換。

  認同上述觀點的還有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蒙代爾,這位被譽為“歐元之父”的著名經濟學家,甚至擔憂人民幣會取代他一手推動建立的歐元。他稱:“未來十年,美元、歐元、人民幣將會成為全球最重要的三大貨幣。而如果歐債危機仍未找到出路的話,人民幣將有望取代歐元。”但就現階段而言,如何處理好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與開放資産賬戶的關係、如何推進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發展是亟待研究解決的兩大難題。

  更多離岸市場推動

  人民幣距離國際化貨幣還有多遠?

  據《華夏時報》報道,“從貨幣的職能方面看,首先要成為貿易結算貨幣,其次是投資貨幣,最後才是儲備貨幣。”國際金融論壇副秘書長、原中國銀行董事王元龍認為,這個順序當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可能交叉進行。

  從地域角度看,首先是在周邊國家;其次,在區域範圍內國際化,比如在亞洲範圍內;最終成為全球範圍的國際貨幣。

  這幾乎代表了多數市場人士的觀點。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特別是在沒有完全自由兌換之前,在人民幣不是基礎貨幣的城市中,能夠有人民幣結算中心、清算中心以及人民幣産品交易市場,反過來能夠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沿著這條思路,從香港到新加坡再到倫敦,離岸市場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正“步步為營”。香港特區金融管理局發佈的報告顯示,2012年前三季度,經香港銀行處理的人民幣貿易結算額達到1.93萬億元人民幣,已超過去年全年的結算額,而香港與內地之間人民幣貿易結算的支付比例大致平衡。

  8月31日,《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的簽署,意味著臺灣的人民幣清算業務不用再繞經香港,相當於又贏得了一個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入場券”。

  雖然各方都在促進離岸人民幣業務的發展,但從去年以來,香港人民幣存款出現了下降趨勢,人民幣存款規模一直處於5000億-6000億。“一方面與人民幣最近出現貶值壓力有關,另一方面也和貿易減速有關。 ”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僅靠貿易項下的人民幣渠道來創造離岸市場人民幣已經沒有太大潛力。

  香港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宋敏認為,離岸中心的發展確實在放緩。一個新的趨勢在於,在香港很多人民幣從原來純粹的存款轉化為包括人民幣債券、保險産品,甚至是股票産品等人民幣産品,又回到了內地,如此存款的重要性就下降了。

  以在岸市場為依託

  今年以來,人民幣出現了“緩慢升值,短期雙向波動”的局面。

  這樣就會出現一種矛盾悖論,人民幣持續升值的話,會危及中國經濟的發展。但人民幣不能進一步升值的話,就不能進一步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應該讓貿易和國際資本流動的市場行為來決定。但未來貿易的總體額度增長不會太快,地域也主要是在亞洲地區。 ”上海交通大學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朱寧認為,國際化需要一個新思路,就是資本項目的開放。

  什麼是資本項目開放?簡言之,就是為借貸雙方增加回報、降低風險提供更多選擇機會,提高資本利用效率。 “具體想法是應該能讓境外的參加行進入到國內銀行間體系,有更多的渠道在貿易項目下之外借到人民幣。”馬駿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通境內銀行間市場和境外人民幣市場,為離岸市場提供新的流動性來源。

  但要達到這一目標似乎任重道遠。“當然初期是有限制的,比如可以限制在代理行存款的百分之多少。 ”馬駿進一步解釋道。

  央行調查統計司課題組調研的《我國加快資本賬戶開放的條件基本成熟》的報告清晰地描繪出中國資本市場開放的路徑圖,並給出開放原則已經相對具體的時間表。

  報告認為,一般原則是“先流入後流出、先長期後短期、先直接後間接、先機構後個人”。具體步驟是先推行預期收益最大的改革,後推行最具風險的改革。同時將資本賬戶開放分為短期、中期、長期三個階段。

  但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張禮卿認為資本賬戶的較大開放或進一步走向開放需要有國內金融體系更加深入的改革作為前提。

  日前,央行行長周小川在中央金融系統代表團媒體見面會上再次表態,中國將繼續深化金融改革,穩步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我國小額貸款公司數量接近6000家       機構料2013年銀價將大幅反彈 望突破50美元高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