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電子資訊産業經濟運作公報

時間:2007-03-21 13:37   來源:

  2006年,電子資訊全行業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推進電子強國戰略,不斷推動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使産業經濟運作呈現又好又快的發展態勢,實現了“十一五”良好的開局,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

  一、基本情況

  (一)産業規模持續擴大。全年實現銷售收入4.75萬億元,增長23.7%;增加值11000億元,增長22.1%。産業規模繼續在國民經濟各行業中位居領先。

  (二)主要産品産量提高。手機生産保持較快增長,全年産量為4.8億部,增速達到58.2%;微型電腦9336萬部,其中筆記型電腦5912萬部;彩色電視機8375萬台,其中平板電視增長迅速,液晶電視産量為945萬台,比上年增長了1倍多;整合電路336億塊,增長26.3%。

  (三)經濟效益增幅較快。全年實現利稅2400億元,同比增長22%。其中規模以上製造業實現利潤1384億元,增長28.2%,比上年增速提高了15個百分點;稅收473億元,同比增長17.1%。虧損企業及虧損額出現下降,規模以上製造業虧損企業數量3268個,比上年減少119個;虧損企業虧損額220億元,同比下降了13.7%。

  (四)軟體收入平穩增長。全年實現軟體收入4800億元,同比增長22.9%;軟體增加值1838億元,增長22%。軟體産品仍是軟體收入的主要來源,佔一半以上;系統整合收入增長較快,增速達25%以上。軟體收入前5位的地區分別是北京、廣東、江蘇、上海、浙江,合計佔全國的70%。

  (五)對外貿易再攀新高。全行業進出口總額達到6517億美元,佔全國外貿總額的37%。出口3640億美元,增速達35.7%,佔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為37.6%;進口2877億美元,增長30.5%,佔全國進口總額的比重為36.3%。目前,我國在全球電子資訊産品進出口額中的比重已超過15%,多個産品在世界市場上排名第一,其中手機佔47%,電腦佔40%,彩色電視機佔48%。

  (六)企業實力不斷增強。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共有29332家,比上年增加了1877家;其中製造業16958家,軟體業12374家。企業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全年電子資訊百強企業完成營業收入超過1萬億元,實現利潤200億元,上繳稅金超過280億元,出口交貨值增長28%以上,日益成為了推動行業平穩運作的中堅力量。

  (七)固定資産投資繼續擴大。全行業500萬元以上項目累計完成固定資産投資2068億元,同比增長41%,比上年增速提高了19個百分點。新開工項目2522個,比上年增加了340個。新增固定資産1353億元,同比增長30%。通信設備和電子元器件成為重點投資領域,特別是後者在全行業投資和新開工項目中均佔一半以上。

  (八)科技創新日趨深入。新品開發穩步增長,全行業新品産值率超過20%,比上年提高了0.2個百分點。企業研發投入不斷提高,全行業研發投入超過900億元,電子資訊百強中有10家以上的企業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比重超過5%。

  (九)資訊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全年手機普及率達到35.3%,比上年增加了5個百分點;城鎮居民電腦擁有量超過35台/百戶,彩電擁有量超過140台/百戶,二者分別比上年提高了10%和5%。

  (十)為國民經濟做出新的貢獻。一是推動了GDP的增長,全行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5.25%,比上年提高了0.31個百分點,對其增長的貢獻率超過7%;佔全國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10%,對其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5%以上。二是促進了外貿增長和出口結構升級。全行業在全國外貿出口中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3個百分點,對其增長的貢獻率接近50%;在高新技術産品出口中的比重超過90%,是帶動外貿結構升級的重要力量。三是拉動了就業的增長,全年規模以上電子資訊産業就業人數達到724萬人,其中製造業626萬人,軟體業98萬人,二者合計比上年增加了85萬人,佔全國新增就業人數的10%以上。

  二、主要特點

  (一)産業增速又快又穩,運作品質不斷提高。規模以上電子資訊産業銷售收入和增加值每月平均增速達24%,均超過上年水準。儘管進入下半年後,産業發展速度略有回落,但總體發展態勢相對平穩,每月增速波動幅度保持在3個百分點以內。製造業在全國工業中保持領先水準,平均每月增加值增速比全國工業高出8個百分點。産銷銜接良好,手機、電腦、彩電等主要産品産銷率均達98%以上。高端産品比重提高,筆記型電腦佔微型電腦的比重為63%,平板電視佔彩電的比重為12%,二者分別比上年提高了3和4個百分點。

  (二)結構調整逐步深化,通信和元件行業增勢明顯。資訊技術更新換代加快,産業結構升級的趨勢日益明顯,特別是通信設備和元器件行業發展迅速。由於整機的轉型升級,大大拉動了新型元器件的市場需求,全年元器件行業的生産、效益增速均達25%以上,特別是整合電路行業進入了新一輪的快速發展期。電信運營商網路升級、國家加大農村通信投入等因素,拉動通信設備行業快速發展,銷售收入和利潤增速達30%以上,均超過全行業平均水準。受技術升級的影響,家電行業發展相對緩慢,收入和利潤增速與全行業平均水準均有較大差距。

  (三)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三資企業仍是産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全年三資企業在規模以上製造業銷售收入、工業增加值、利潤中的比重分別為80%、79%、80%,均比上年有所提高。三資企業規模擴張主要仍然來自加工出口,其出口占全行業的比重超過4/5,從而導致整個産業外貿依存度超過50%。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繼續出現深化趨向,本土化和研發轉移趨勢明顯,上下游行業相互帶動向華轉移的現象逐步呈現。本土企業國際拓展的步伐加快,部分大企業國際並購開始取得階段性的成效。

  (四)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産業格局出現新的調整。一是外資企業加大了對低端市場的爭奪,對本土企業的成本和市場優勢構成新的挑戰,也使其市場份額出現不斷擴大的趨勢。二是元器件行業競爭加劇對整機行業影響明顯,如晶片、液晶面板市場競爭加劇都導致整機價格大幅縮水。這也預示基於産業鏈的競爭格局日益形成。三是服務商和渠道商對製造企業形成新的競爭,如電信運營商大力發展定制業務,大型渠道商介入製造領域、部分代工企業發展自主品牌等,將引起産業格局新一輪的洗牌。四是國家間競爭日益激烈,周邊地區日益重視電子資訊産業發展,在市場和勞動力等方面的優勢日趨顯露,國際産業轉移和跨國投資逐步出現新的分流。

  三、存在問題

  (一)經濟效益水準依然偏低。規模以上製造業的銷售利潤率為3.56%,雖比上年提高了0.1個百分點,但仍處於一個較低的水準。主要原因是三資企業在産業中佔據主導地位,其主要在華從事利潤率較低的産品加工製造環節,同時利用其全球優勢轉移利潤,使其賬面上的銷售利潤率(3.4%)低於本土企業(4.2%)和全行業平均水準,進而導致整個行業賬面上的經濟效益水準處於一個較低的水準。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産業控制力相對較差以及本土企業實力弱小的問題。2006年,本土企業在全行業收入和利潤中的比重均比上年下降了2個百分點,與三資企業的差距不斷拉大,日益影響國內産業發展的基礎。

  (二)軟體産業發展放緩。2006年下半年以來,我國軟體産業發展速度有所回落,進入第三季度,首次出現增速落後於製造業的現象,全年軟體業發展速度為22.9%,低於製造業1個百分點。目前我國軟體産業總體規模偏低,主要原因:一是軟體與硬體的融合發展水準不高,特別是基於整機製造業的嵌入式軟體發展空間亟待新的拓展;二是軟體外包能力仍需增強,特別是承接國內跨國公司以及傳統行業的服務外包水準不高,影響了産業規模的擴張。

  (三)關鍵元器件受制於人的現象仍未改變。整合電路設計總體水準不高,真正根植于中國的大型積體電路製造體系尚未形成,測試和封裝的工藝仍需改善。平板螢幕件領域,由於缺乏完善的産業鏈和具有較強實力的大企業,導致整機乃至全行業面臨較大的發展瓶頸。核心材料及設備等行業仍處在起步階段,對完善産業鏈的支撐作用也有待加強。

  (四)促進自主創新的環境仍待改善。鼓勵産業自主創新的配套政策還不完善,管理體制仍不能滿足自主創新的要求,産業自主創新在人才、資金和體制上的瓶頸較為明顯,資金投入向企業研發傾斜的機制仍未完全形成。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亟待提高,長期科技投入的意識和基礎不足,合作創新的機制有待健全。創業投資體系不盡完善,法制建設和政策扶持的步伐滯後於産業發展的實際需要。

  四、面臨形勢

  (一)有利因素

  1.國際電子資訊産品市場總體看好。2007年,由於資訊技術業務融合帶來新的市場增長點、發展中國家加快資訊化建設步伐等因素,全球電子資訊産品市場將延續2006年以來的增長勢頭。據業內權威機構預測,2007年全球電子資訊産品市場增速將保持在5%以上,其中手機出貨量將接近11億部,電腦出貨量將達到2.5億台,液晶電視出貨量將達到6000萬台,數位相機出貨量將達到1億台,軟體和資訊服務也將保持兩位數增長。

  2.國內宏觀環境有利於産業發展。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較快,消費需求穩步提高,為電子資訊産品提供了新的市場。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的不斷深入,電子資訊産品在中小城市和鄉鎮的市場前景看好。北京數字奧運建設步伐加快,國家大幅增加對通信和廣電領域的基礎設施投入,為通信和廣電設備行業提供了新的商機。

  3.新的政策措施出臺將為産業提供有力的支援。2006年9月起,國家對出口退稅政策進行調整,將50個稅號的電子資訊産品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7%,有利於産業的外貿發展和結構升級。《我國資訊産業領域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關鍵技術和重要産品目錄》正式頒布,為國家促進資訊産業科技創新奠定了重要基礎。國家對軟體、整合電路、平板螢幕件的發展日益重視,新的政策文件有望頒布,資訊技術應用條例也在醞釀出臺,這些都將促進産業新的發展。國家稅制改革步入實質階段,內外資企業的所得稅稅率統一,將為本土企業創造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增值稅改革逐步深入,對加快産業技術更新改造創造了新的契機。

  (二)面臨挑戰

  1.結構升級壓力不斷增大。目前資訊技術進入一個新的更新換代期,電腦、軟體、顯示技術轉型步伐加快,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技術應用更加廣泛,三網融合趨勢日益突顯,資訊服務新業務不斷涌現,這些都促進産業結構的調整升級,並帶來新的增長點。國內企業由於缺乏相應的技術積累,在軟體和元器件領域上面臨較大的發展瓶頸,結構調整升級的壓力日益突出。目前國內多家企業為調整結構都在介入平板螢幕件領域,亟須國家統一的扶持和協調。

  2.貿易摩擦和産業安全的形勢不容樂觀。我國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結束,對外開放面臨新的形勢。隨著市場份額和國際影響日益擴大,我國電子資訊産業已成為國際貿易摩擦的焦點領域,國外運用反傾銷、技術壁壘阻礙我國電子産品出口的趨勢日益明顯,跨國公司頻頻利用專利收費和智慧財産權訴訟打壓國內企業。近年來歐盟在實施WEEE和RoHS指令後,又在醞釀出臺EUP(Energy-Using Products)標準和“勞工標準”,這些都對我國産品出口提出了新的要求。國內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也屢屢受阻,部分大企業在實施跨國並購和對外投資時,經常受到不公待遇;國內部分優勢企業,也面臨跨國公司惡性收購的威脅。這些都對産業安全形勢敲響了警鐘,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勢在必行。

  3.價格下降和成本增加對企業的贏利形成擠壓。隨著技術升級加快和市場競爭加劇,電子資訊産品價格下降趨勢明顯,2006年電腦、彩電、手機價格都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部分液晶電視降幅甚至達萬元以上。與此同時,企業成本上升壓力並未明顯緩解。水電煤運的供求形勢仍不容樂觀,原材料和能源價格總體呈上漲趨勢,勞工工資也不斷提高,部分沿海地區甚至出現了招工難的問題;人民幣升值較快,自2005年7月匯率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已升值5%以上,對出口企業形成較大的成本壓力。價格下降和成本增加從兩頭對電子資訊企業的經濟效益形成擠壓,使全行業效益發展面臨新的挑戰。

  總體上看,2007年電子資訊産業面臨的機遇大於挑戰,但因面臨不確定因素增多導致形勢日趨複雜,要加強宏觀指導,營造良好環境,引導企業加快結構調整、自主創新和市場拓展,才能促進産業延續2006年的發展勢頭,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預計全年産業收入增速為22%左右。


    (來源:中國電子報)

編輯:越翎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