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競爭的加劇,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和決策者認識到,依靠憑經驗、想點子、拍腦袋等傳統決策方式已經難以解決現代管理和決策中的諸多複雜問題,需要專門的機構、專業的技能來幫助操作。於是,“諮詢公司”、“調查公司”等專業機構應運而生,並在較短時間內,以其獨特的服務內容、方式和品質為各個領域尤其是企業界所青睞。
通過分析比較2004年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與1996年、2001年兩次全國基本單位普查數據發現,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我國諮詢和調查行業,從無到有,不斷壯大,特別是近幾年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已經成為現代社會最具活力的前衛産業之一。
無論是從企業個數,還是從就業人數和資産收入指標來看,我國諮詢和調查行業的總量增長是很快的。據統計,截至2004年末,我國諮詢和調查行業法人單位數達到62252個,比1996年增加37000多個,增長近1.5倍;其中,有25409個單位成立於2003年和2004年。全行業就業人員達到62.9萬人,比1996年增加約30萬人,增長94.7%;其中,2003年和2004年新增18.5萬人。全行業擁有固定資産原值達到458億元,全年實現總收入715億元;其中,企業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擁有固定資産原值和實現總收入分別為415億元和675億元。
分析表明,我國諮詢和調查企業具有平均規模小、運作靈活的特點。2004年末,全行業19人以下的企業50018個,佔全行業企業總數的89.2%。其中,7人及以下的企業35903個,佔全行業企業總數的64%;8-19人的企業14115個,佔全行業企業總數的25.2%。此外,全行業企業平均就業人員約為10人,僅為全國第二、第三産業企業就業人員平均水準的1/4。
一般而言,如果某個地區市場經濟發達、企業實力強且市場行銷水準好,那麼這個地區諮詢和調查業的發展水準肯定高。統計資料也充分顯示,我國經濟發達地區諮詢和調查業的現有規模和增長速度,都遠遠大於經濟欠發達地區。比較各地區諮詢和調查行業擁有法人單位的數量、就業人員和全年實現總收入,排名前三位的地區依次均為上海、北京和廣東。全行業擁有固定資産原值居全國首位的是廣東省,達到131億元;其次是北京和上海,分別達到98億元和62億元。上述三個地區法人單位數合計與就業人員合計,分別佔到全國總數的57%和52%;擁有固定資産原值合計和全年實現總收入合計,分別佔到全國總數的63.5%和69.5%。與1996年相比,這些地區各項經濟指標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其增長速度也遠遠大於其他地區。
值得一提的是,在諮詢和調查行業中,私營經濟發展很快。2004年末,在我國全部諮詢和調查行業法人單位中,私營企業法人單位數達到39999個,就業人員達到33.5萬人,分別比2001年增加13775個、6.7萬人,增長52.5%和24.9%;擁有固定資産原值達到103億元,全年實現總收入達到297億元。
在全部諮詢和調查行業中,私營企業法人單位和就業人員佔全行業的比重,分別達到64.3%和53.2%,比2001年增加19.8和16個百分點;擁有固定資産原值和全年實現總收入佔全行業的比重,分別達到22.5%和41.5%,私營企業已成為該行業中的一支主力軍。
此外,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港澳臺商投資企業807個,就業人員1.9萬人,比2001年增加58個和0.6萬人;外商投資企業1773個,就業人員3.4萬人,比2001年增加616個和1.2萬人。
由於諮詢和調查業是以知識和技術為手段,以協助客戶解決複雜決策問題為目標,向社會提供智力服務的行業,其服務領域廣泛,內容複雜多樣,需要有一支綜合素質較高的從業隊伍來滿足日益發展的市場需求。從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資料的分析結果來看,我國諮詢和調查行業就業人員的文化素質相對較高。
一是從學歷方面看,2004年末,在我國諮詢和調查行業就業人員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人員達到44.9萬人,佔全行業就業人員的71.3%,是全國第二、第三産業平均水準的2.9倍。其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有2.8萬人,佔全行業就業人員的4.5%,是全國第二、第三産業平均水準的6.4倍;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的18.6萬人,佔全行業就業人員的29.6%,是全國第二、第三産業平均水準的3.7倍。
二是就技術職稱而言,2004年末,在我國諮詢和調查行業就業人員中,具有初級及以上技術職稱的人員達到21.5萬人,佔全行業就業人員的34.2%,比全國第二、第三産業平均水準高14.6個百分點。其中,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人員達到4萬人,佔全行業就業人員的6.4%,是全國第二、第三産業平均水準的3.4倍;具有中級技術職稱的人員達到11.1萬人,佔全行業就業人員的17.6%,是全國第二、第三産業平均水準的2.4倍。
(來源:中國資訊報)
編輯:越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