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上半年世界經濟運作簡況及其全年走勢分析

時間:2006-07-27 11:29   來源:

     2006年上半年,世界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預計全年世界經濟運作基本正常。消費需求旺盛,商業投資活躍,世界貿易在不平衡中加快增長,國際投資及跨國並購繼續增加,仍是支援今年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但是,國際原油價格在高位上波動、通脹壓力加大、利率上升、全球不平衡加劇、美元貶值等制約世界經濟發展的問題依然存在。2006年我國經濟發展的國際環境仍十分有利,但存在的問題值得關注。

     2006年上半年世界經濟總體運作簡況

     一、世界經濟保持平穩增長,但增速放緩

     一季度世界經濟增速較高,二季度有所回落,但各地區增長趨勢有所不同。預計全年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態勢。

     (一)一季度世界經濟增速較高,二季度有所回落。據IMF公佈的預測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世界經濟同比分別增長4.7%和4.5%。其中,發達國家經濟同比分別增長2.9%和2.8%;發展中國家經濟同比分別增長6.5%和7.0%。具體表現在:

     美國經濟一季度增勢強勁,二季度明顯減緩。據美國經濟分析局公佈的最新修訂數據顯示,一季度,美國GDP環比折年率增長5.6%,為2003年三季度以來的最快增速,高於去年四季度的1.7%;GDP同比增長3.7%,高於去年一季度的3.6%和去年四季度的3.2%。受持續升息和原油價格高位波動的影響,二季度美國經濟出現明顯減緩跡象,增速回落。預計二季度美國GDP環比折年率增長可能降至3%以下。

     歐元區經濟運作開始趨好,增速逐漸加快。今年一季度歐元區GDP環比增長0.6%,高於去年四季度的0.3%;同比增長1.9%,高於去年一季度的1.2%和去年四季度的1.7%。據歐盟統計局初步預計,二季度歐元區GDP環比增長0.7%,同比增長2.2%,呈現加速增長態勢。

     日本經濟增長有所放慢,但總體呈復蘇之勢。一季度日本GDP環比增長0.8%,低於去年四季度的1.1%;同比增長3.8%,高於去年一季度的1.4%和去年四季度的3.7%。預計二季度日本經濟環比增長1%,略快於一季度。

     亞太地區發展中國家經濟繼續穩步快速增長。一季度,印度GDP同比增長9.3%,韓國增長6.2%,印尼增長4.6%,馬來西亞增長5.4%,泰國增長6.0%,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分別增長8.2%和4.9%。預計二季度亞太地區各國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但受美國經濟減緩的影響,增速略有回落。此外,其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仍較強勁。

     (二)消費、投資、進出口均呈較快增長勢頭,是支援上半年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在居民消費方面,1-5月份美國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率保持在7%以上,其中5月份增長7.6%,比上月高出0.6個百分點;1月至4月份消費信貸折年率分別增長3.9%、2.1%、0.8%和5.9%;居民儲蓄率逐月下降,從1月份的-1.2%降至4月份的-1.6%。一季度歐元區居民消費環比增長0.7%,高於去年四季度的0.3%,4月份零售額環比增長1%,為2004年5月份以來最高水準。日本上半年居民消費需求依然不振,一季度民間最終消費支出環比增長0.5%,低於去年四季度的0.6%;零售額除1月份環比增長2.4%以外,2至4月份連續出現負增長。

     在投資方面,一季度,美國固定投資環比折年率增長10.1%,高於去年四季度的3.9%;歐元區環比增長0.3%,高於去年四季度的0.2%;日本環比增長2%,比去年四季度出現較大幅度的回升。

     在進出口方面,世界各國對外貿易增長速度普遍較高。1至4月份,美國進口比去年同期累計增長11.3%,出口增長11.8%;日本進口和出口分別增長16.0%和26.0%;一季度歐元區進出口分別增長9.0%和8.3%。今年以來,亞太地區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出口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仍是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一季度,中國臺灣出口增長14.5%,;泰國出口增長13.4%;印尼出口增長10.8%。

     在需求的強有力驅動下,上半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工業生産增長逐月加快,工業生産利用率持續提高。1-5月份,美國工業生産同比分別增長3.2%、3.1%、3.8%、4.7%和4.3%;4月份工業生産設備使用率為81.7%,已連續5個月超過80%,達到2000年9月份以來的最高點。1-5月份,歐元區工業生産同比分別增長1.6%、1.7%和1.8%、2.2%和2.6%,其中5月份工業生産增長為2000年8月份以來最快的月度水準;一季度工業生産利用率達到82.2%,為2002年一季度以來最高季度水準。1-5月份,日本工業生産同比分別增長2.8%、2.5%、3.1%、3.3%和3.1%;1-4月份製造業生産能力利用率分別為91.8%、91.8%、91.9%和92.0%,保持逐月提高的勢頭。

     二、失業率持續下降

     隨著世界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今年以來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失業率均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1-5月份,美國失業率穩中趨降,分別為4.7%、4.8%、4.7%、4.7%和4.6%,其中5月份為近4年來月度最低水準;歐元區失業率分別為8.2%、8.1%、8.0%、8.0%和7.9%,其中5月份是自2002年1月份以來月度最低水準;日本失業率分別為4.5%、4.1%、4.1%、4.0%和4.0%,其中4月份和5月份的失業率為2003年以來的月度最低水準。

     三、價格總水準上漲,通脹壓力加大

     1-5月份,OECD30個成員國居民消費價格平均上漲2.9%,比去年同期提高0.3個百分點,通貨膨脹有所上升。5月份,美國消費者價格同比上漲4.2%,高於前4個月的平均上漲率;歐元區消費者價格上漲2.5%,也高於前4個月的平均上漲水準,目前歐元區價格水準已連續12月超過歐洲央行設定的2.0%通脹目標。今年以來,日本消費者價格水準下降的趨勢得到控制,但價格上漲幅度較小,5月份環比上漲了0.4%,僅比上月高0.1個百分點。

     亞太地區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消費價格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漲,預計2006年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和菲律賓消費者價格平均上漲7.3%,高於2005年的6.1%;韓國上漲2.8%,略高於去年的2.7%;中國香港上漲2.3%,比去年高1.3個百分點。

     四、國際貿易規模繼續擴大,國際直接投資繼續回升

     今年以來,由於世界經濟增長加快,世界貿易快速增長。據OECD統計,一季度世界商品和服務貿易出口同比增長9.5%,進口同比增長10.3%。但世界貿易發展不平衡狀況依然較為突出,主要表現在美國、歐元區貿易逆差擴大,亞太地區貿易順差增加。1-4月份,美國貿易逆差為254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擴大了13%。1-3月份,歐元區貿易逆差為36億歐元,而去年同期為貿易順差130億歐元。1-4月份,日本貿易順差22128億日元,比去年同期擴大12倍。一季度,俄羅斯、巴西、印尼、新加坡、中國臺灣貿易順差均比去年同期有所擴大。

     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繼續保持回升勢頭。據世界投資大會于近日發佈的一項最新調查報告顯示,2006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將在去年8967億美元的基礎上繼續增長,預計將超過9000億美元;全球跨國並購活動再度趨於活躍,其規模將在去年2.9萬億美元的基礎上繼續擴大。但國際直接投資流向發生變化,流入發達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流入相對減少。一季度,美國FDI流入額為31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9.8%;流出額為609億美元,增加1.3倍;歐元區FDI流入額為248億歐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3%;流出額為378億美元,減少40%,凈流出額減少。1-4月份日本FDI凈流出額為24910億日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6倍。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一些發展中國家FDI凈流入額出現減少趨勢。

     五、全球利率繼續上升,美元走貶,股市有所回落

     為了緩解通貨膨脹壓力,全球利率繼續上升。今年上半年美聯儲連續四次升息,6月29日聯邦基金利率上調至5.25%,為近5年來最高點;歐洲央行兩次提息,6月初基準利率上調至2.75%;英國央行利率不變。印度、韓國等國家央行均不同程度地提高利率。

     受全球經濟調整的影響,美元繼續走貶,歐元兌美元從1月份的1:1.21,升至5月份的1:1.28;美元兌日元從1月份的1:117,降至5月份的1:112。美元兌亞洲其他國家貨幣匯率也呈現貶值的趨勢。

     國際股市在今年前4個月持續上升之後,受升息預期和美元貶值影響,從5月中旬開始出現回落和波動,其中道瓊斯30種股票平均價格下跌1.7%,納斯達克指數下跌6.2%,日經225種股票平均價格下跌8.9%。

     六、國際油價繼續在波動中攀高,原材料價格起伏不定

     今年以來,全球能源強勁需求使得國際市場石油價格繼續在波動中攀升。1-5月份OPEC月平均油價分別為每桶58.47美元、56.62美元、57.87美元、64.44美元和65.11美元,均高於去年同期水準,除2月份比1月份略有回落以外,價格呈逐月上漲勢頭。此外,受地緣政治等因素的影響,國際油價曾2次創歷史新高。紐約期貨市場原油期貨價格在4月21日和7月5日兩度攀升至每桶75.17美元和75.19美元,先後兩次刷新紐約原油期貨市場原油期貨價格的歷史最高記錄。

     據世界銀行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年初國際商品市場原材料價格延續去年的升勢,大部分品種價格繼續堅挺或上升,特別是能源及工業原材料價格大幅攀升。能源類和非能源類原材料價格雖然在2月份和3月份出現短暫的回落或下跌,但從4月份起價格又重新回漲。

     預計下半年增勢趨緩 全年仍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從上述分析來看,當前世界經濟運作狀況基本正常,依然處於經濟增長週期之中。美國消費和投資需求持續旺盛;歐元區經濟也有好的表現,特別是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家經濟增長開始加快,消費需求明顯改善,商業投資較為活躍,進出口貿易保持高速增長;亞太地區等發展中國家經濟穩步增長的勢頭未減。預計2006年下半年世界經濟總體上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態勢,全年呈現前高後低的增長趨勢,即上半年經濟增勢強勁,下半年增速回落,但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趨勢有所差別。

     一、美國經濟增長將有所放慢。受持續升息和高油價的影響,目前美國經濟增長出現明顯減緩跡象,房地産市場降溫,受利率影響較大的行業生産下降,新增就業人數減少,先行指標、消費者信心指數出現下滑。房地産市場指數從1月份的57%,降至5月份的45%;4月份新房銷售同比減少5.7%;汽車及其零部件銷售同比減少0.3%。5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從4月份109.8的高水準降至103.2,回落了6.6個百分點;先行經濟指標從3月份開始小幅下滑,從138.9降至5月份的137.9。

     二、歐元區經濟將加速增長。目前歐元區外部經濟環境良好,美國、日本、中國以及新興市場國家等主要貿易夥伴國的經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勢頭,有利於歐元經濟的發展;先行指標保持逐月上升趨勢,1-4月份分別為107.9、108.5、108.8和109.3,其中4月份為歐元區2000年以來最高水準;儘管消費者信心指數仍在基點以下,但開始有所回升;特別是企業家信心指數逐月好轉,4、5月份回升至基點以上,這是自2001年1月份以來歐元區企業家信心指數首次回歸至基點以上。景氣指數的回升,預示著歐元區消費者和投資者的需求可能增加,將推動經濟加快增長。

     三、上半年日本經濟增長有所放慢,但下半年可能提速。日本消費者信心指數和經濟先行指標持續好轉,4、5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經濟先行指標均回升至50點以上,企業家信心指數上升,5月份為51.8。就業狀況良好,居民對未來收入增長預期較高,消費支出可能隨之增加。

     四、新興市場國家和亞太地區發展中國家受美國經濟減緩影響,下半年經濟增速可能放慢,但仍保持較高的水準。

     總之,儘管目前世界經濟增長出現減緩的跡象,但全年增長速度仍將快於2005年。據IMF《世界經濟展望》2006年春季報告預測,2006年世界經濟將增長4.9%(PPP匯總法),高於2005年的4.3%;如果按匯率法匯總,2006年世界經濟增長3.6%,高於2005年3.4%的增長水準。其中,美國經濟增長3.4%,比去年低0.1個百分點;歐元區經濟增長2%,比去年高0.7個百分點;日本經濟增長2.8%,比去年高0.1個百分點;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8.2%,比去年低0.4個百分點。英國共識公司(Consensus forecast)今年6月份對世界經濟增長趨勢的預測與IMF基本相同,對歐元區和日本經濟預期要略好于IMF,預計今年這兩個地區經濟分別增長2.1%和2.9%。

     值得關注的是,國際石油價格居高不下並波動不穩、通脹壓力加大、加息預期上升、為調整全球失衡引發美元持續貶值等影響世界經濟增長的風險仍然存在,而且這些因素對世界經濟持續增長的負面影響較以前更為明顯。

     首先,各國貨幣政策取向處在十字路口中,其變動方向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更為敏感,更為關鍵。一方面,各國通脹壓力進一步增大,市場對進一步升息的預期仍較高;另一方面,持續加息對經濟增長的負面作用已顯現,特別是美國經濟明顯減速。如果利率進一步提高,企業籌資成本上升,對商業投資形成壓力,勢必危及世界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勢頭。

     其次,雖然當前世界經濟的抗風險能力和穩定性增強,但是油價上升到什麼水準,在多大程度上對經濟增長和需求産生抑製作用仍是未知數。今年以來,國際油價繼續在波動中攀高,國際社會普遍認為2006年國際油價平均在每桶60美元左右,價格將比去年上漲20%。如此高的油價肯定會對世界經濟産生負面影響,不僅推高了企業生産成本,擠壓邊際利潤,而且抑制了居民對其他商品和服務的消費需求,成為威脅世界經濟增長的現實風險。

     再次,全球貿易不平衡問題仍很突出,今年以來呈現擴大的趨勢。作為調整全球失衡的主要手段,美元不斷貶值。而各國央行為規避風險,逐漸實行外匯儲備多樣化措施,美元資産吸引力減弱,外國對美國國債需求減少,3月份外國對美國國債購買比去年同期減少9.0%。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美國經濟可能因此進一步減慢,進而影響世界經濟。另一方面,上半年美元對亞太地區主要國家貨幣出現較大幅度的貶值。據預計,2006年美元兌日元貶值4.8%,兌印尼盧比貶值3%,兌馬來西亞林吉特、中國臺灣新台幣和韓圓分別下貶2.5%、3.2%和2.1%,從而加大了亞太地區經濟增長的風險。

     當前我國對外經濟發展中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

     2006年我國經濟發展的國際環境仍十分有利。一是今年世界經濟仍將保持較快增長,經濟增長率在4%-5%之間。二是國際貿易繼續加速增長,預計增長8%,比去年高出近1個百分點。三是國際投資和並購活動繼續活躍。這些都為我國經濟保持又快又好的增長態勢提供了良好的國際經濟環境。當然,我國對外經濟發展過程中也存在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

     一是我國貿易順差有增無減,與美國、歐元區國家貿易摩擦進一步增多。上半年,我國出口遭遇的貿易摩擦42起,涉及金額5.8億美元。無論是案件數,還是涉案金額均高於去年同期。

     二是美元可能繼續貶值。這一方面可能增加我國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産儲備的損失風險;另一方面增加了人民幣匯率升值的預期。自今年2月份起,押注人民幣升值的熱錢捲土重來。雖然目前國際上一直沒有準確的熱錢定義,但通常用外匯儲備的增加量減去FDI和貿易順差。照此計算,2-5月份進入我國的熱錢規模分別達到10.2億美元、44.5億美元、53.1億美元和125億美元。

     三是國際市場石油價格高位運作以及原材料價格繼續堅挺對我國經濟發展將産生不利影響。據國際能源機構預測,2006年我國石油日需求量為700萬桶,比去年增長6.0%,佔世界總需求的8.3%;我國石油日供應量為370萬桶,缺口330萬桶,石油對外依存度高。如果國際石油價格持續居高不下,對我國經濟發展極為不利。據有關部門計算,因油價上漲,2005年我國為進口石油多支付136億美元,相當於我國GDP總量的0.9%。同時,原材料價格繼續堅挺將降低我國有關行業的利潤。根據近日寶鋼集團與世界礦石供應商簽訂的協議,2006年財年我國進口鐵礦石價格較上一財年上漲19%。

     對我國對外經濟政策的幾點建議

     第一,妥善應對我國貿易順差持續擴大問題。我國貿易順差持續擴大的根本原因是國際産業轉移所形成的“美歐消費、亞洲加工”的全球貿易格局,我國要在近期迅速調整、實現貿易平衡的難度很大。因此,一方面應加強對外宣傳力度,強調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真正受益的是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和消費者,以贏得國際輿論的理解和支援;另一方面,應逐步放慢對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産品出口增速,增加技術水準高、關鍵設備的進口,以減少貿易摩擦,並以此為契機,調整和優化進出口貿易結構,加快貿易增長方式轉變。

     第二,加快我國外匯儲備多元化的實施步伐,以化解我國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産儲備的損失風險。

     第三,採取有效措施,逐步打消人民幣升值預期。一是應繼續推動我國匯率市場化改革進程,建立有效的市場化匯率機制;二是釋放外匯需求,加強有關方面的制度建立和監管力度,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支援有實力的企業到境外投資;三是適當限制資本流入,減少外匯供應。

     第四,面對石油價格持續高位運作的現狀,應建立防範石油漲價風險的長效機制。對內: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制度;建設節約型社會,制定節能的政策措施,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強能源技術研究,開發替代能源等。對外:實施我國能源進口多元化戰略,擴大石油供應渠道。

     第五,面對原材料價格繼續堅挺,應加大海外資源開發,同時應適當限制國內以原材料為基礎的高能耗産業的發展。

(來源:國家統計局國際中心 作者:黃朗輝 余芳東 劉冰 馬岩)

編輯:越翎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