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析夏糧增産:歸功於政策科技天氣合力

時間:2012-07-12 08:54   來源:新華網

  昨天,國家統計局公佈了今年夏糧産量。今年夏糧總産達到2599億斤,比上年增産71.2億斤,超過1997年的歷史最高水準。這一消息令人振奮,這一成績來之不易。近日,記者專訪了部分小麥專家,解析今年夏糧增産原因。專家講,今年夏糧增産,歸功於政策好、科技強、工作實、天幫忙,各種要素聚合、各方面“給力”。

  政策給力。今年,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糧食生産,去年秋冬種前,國家再次提高並及早公佈小麥最低收購價,小麥每斤提高7分到9分錢,釋放了強烈的信號。中央財政首次在秋冬播前提早預撥農業“四補貼”及高産創建等資金,支援農民發展糧食生産。更重要的是,針對今年春管和春耕生産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中央及時出臺了小麥“一噴三防”等防災減災穩産增産良法補助政策,指向明確、針對性非常強。河南農業大學郭天財教授講,今年中央財政安排16億元資金,對冬小麥主産區實施“一噴三防”全覆蓋,對於防病蟲、防幹熱風、防早衰,延長灌漿時間、增加灌漿強度,提高單産水準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防控小麥生長後期部分地區赤霉病、蚜蟲、吸漿蟲危害,減損保産方面功不可沒。據農業部調度分析,通過實施“一噴三防”,減少小麥産量損失90多億斤。河北省調查,實施“一噴三防”的地塊比不噴施的地塊,平均可增産10%以上,對夏糧豐收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關鍵作用。

  科技給力。在連年增産的基礎上,繼續實現增産,只能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單産。農業部門在總結近幾年應對低溫雨雪冰凍、乾旱等經驗的基礎上,推廣了一套防災減災高産穩産關鍵技術,重點是深松深翻、秸稈還田、精量半精量播種、播後鎮壓、澆越冬水、“一噴三防”等技術,增強了抗旱防凍能力,促進了小麥的正常生長髮育,這是冬小麥連年增産的重要原因。據統計,全國11個小麥主産省(區)去年深松整地面積達到了10291萬畝,比去年增1807萬畝;精量半精量播種16648萬畝,比去年增321萬畝;鎮壓7105萬畝,比去年增934萬畝。去年秋冬播基礎好,小麥群體較足,是今年小麥産量“三因素”中畝穗數增加的重要基礎。據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調查分析,今年主産區平均畝穗數35.9萬,比上年增加1.55萬;其中,安徽增加2.5萬、湖北增加2萬、江蘇增加1.7萬、山東增加1.45萬。

  措施給力。去年秋冬播前,各級農業部門及早謀劃、及早制定技術方案、及早落實政策措施,推動秋冬播工作的順利開展。特別是針對今年春管中存在的問題,農業部組織實施了“奮戰六十天 再奪夏糧豐收”行動,分類指導、分區推進,切實抓好各項措施的落實。根據小麥生長髮育進程和重大天氣變化,農業部組織小麥專家指導組制定下發了6個小麥生産技術指導意見,指導農民因地因苗因墑落實關鍵技術。在關鍵農時季節,各級農業部門組織機關幹部和農技人員深入生産一線,進村入戶、蹲點包片,開展技術指導服務,提高了關鍵技術的到戶率、到田率。同時,大力開展小麥高産創建,率先落實深松整地、播後鎮壓、“一噴三防”等防災減災關鍵技術,示範帶動了大面積均衡增産。今年,小麥高産創建萬畝示範片2400個,比上年增加850個,示範片平均畝産450-500公斤,比全國小麥平均畝産高30%以上;還涌現出了山東齊河、河北趙縣、河南滑縣等一批全縣小麥平均畝産過千斤的整建制高産創建試點縣。

  天氣給力。糧食生産是自然再生産和經濟再生産的過程,受天氣的影響很大。今年夏糧生産的關鍵時節,天氣條件有利於小麥生長髮育。石家莊農林科學研究院郭進考研究員説:“去冬今春氣溫平穩,溫度回升慢,凍害是近幾年較輕的一年,春分蘗多於常年;春季光溫水匹配較好,為‘分蘗趕主莖、小蘗趕大蘗’提供了條件;分蘗成穗率高,畝穗數普遍增加,對促進小麥增産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中國農科院作科所趙廣才研究員説:“麥收八十三場雨,今年場場不拉,特別是主産區降雨的時機與小麥生長髮育需求非常吻合。去年秋冬播前,冬麥區大部降水比常年同期偏多4-5成,小麥普遍實現足墑播種;今年3月下旬,連續幾次有效降水,促進了植株生長髮育;4月下旬出現的大範圍降水,及時補充了土壤墑情,促進了籽粒灌漿,十分有利於小麥産量形成。”各地普遍反映,由於今年降水足、墑情好,以往拉後腿的旱地麥今年長勢普遍好于常年,個子高、穗數多,穗子大、粒子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張保軍教授説:“全國7800萬畝旱地麥,今年大多數都種出了水澆地的水準,實現了旱地、水澆地均衡增産,對夏糧增産貢獻突出。”

  夏糧實現“九連豐”、冬小麥實現“九連增”,是各方合力、天道酬勤的結果。各級農業部門和廣大農技人員將帶著夏糧豐收的喜悅,堅定信心,再接再厲,攻堅克難,全力奪取早稻和秋糧豐收,全力以赴實現全年糧食生産確保“九連豐”、爭取“九連增”的目標。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