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3月4日電 (記者 陳靜)中國首部關於國際城市領域的藍皮書《國際城市藍皮書2012》最近高調發佈。該書第一副主編、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室副主任蘇寧今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上海全方位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使之又增加了新的國際要素集聚抓手,形成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貿易中心“三駕馬車”,協力拉動對外經濟的格局。這正符合國際高端經濟要素集聚的趨勢。
他指出,上海依靠穩定的綜合實力增長與國際化戰略,具備全球“新興市場城市”發展典範的潛質。
長期專注國際城市比較研究的蘇寧認為,從資本、人才、技術流向來看,未來一個時期,國際經濟高端要素向關鍵性世界城市集中的態勢十分明顯:一部分世界城市要素集聚規模日益膨脹,而能級不足的城市則不斷失去城市國際化需要的外部流量。他説,在此趨勢下,上海國際要素集聚方向和策略應有所創新。他説,以上海為代表的新興國際要素集聚中心,直接參與要素“存量”的爭奪必將處於下風,因此應避免單純“跟隨”戰略。上海應將重點放在要素“增量”方面,特別是本土要素和新興經濟體要素的國際化方面。這位學者説,上海高端要素集聚模式,應是通過錯位發展而得新競爭優勢。這種模式不僅對上海以及中國國際大都市發展具有戰略意義,而且還對“新興市場城市”整體崛起起到重要引導作用。
據知,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研究學者編寫的《國際城市藍皮書2012》,從城市戰略、城市文化、城市生態等關鍵領域進行分析、評估,進而聚焦“轉型發展”、“文化繁榮”以及“城市病治理”等熱點問題;藍皮書還介紹了“智慧城市”、“包容性城市”、“機場城市”等國際城市最新概念與實踐。
提及藍皮書編撰緣起,蘇寧説,中國200余個地級以上城市中,有183個曾提出過“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但對什麼是國際大都市、怎樣建設國際大都市以及國際大都市當前發展最新狀況等,大多缺乏理解。長期聚焦世界城市體系和戰略領域的蘇寧表示,中國城市的建設,亟需國外大都市建設的最新理念、經驗與動態支撐。
這位學者表示,後危機時期,國際城市力量對比發生了重要變化, 突出的表現就是新興經濟體的主要城市——“新興市場城市”(EMCs)的迅速崛起。他認為,上海具備“新興市場城市”發展典範的潛質。原因在於一方面,上海在世界城市體系中地位迅速提升;另一方面,在經濟規模與國際要素控制能力方面,上海亦以確立先鋒地位。此外,上海在城市發展理念與最佳實踐方面也擁有深厚的積累。
關於上海的經濟轉型,蘇寧的觀點是,“三産”與“二産”比例長期處於相對均衡的産業結構,為上海未來經濟能級提升提供了天然優勢,為未來城市經濟發展的穩定性與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他告訴記者,下一步,上海經濟結構調整重點,不僅在於保持均衡比例,更應關注結構均衡的“品質”,即,在先進服務業能級進一步提升的同時,保持創新要素與第二産業、傳統服務業的互動發展,形成品質、規模同步提升的“複合性”産業結構。